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有线通信、通信线路工程论文--载波通信论文

基于配电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多设备数据交互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符号对照表第10-11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载波通信系统设计基础第18-30页
    2.1 ARM微处理器STM32F407第18-20页
        2.1.1 嵌入式ARM处理器概况第18页
        2.1.2 微处理器STM32F407的简介第18-20页
    2.2 DLC载波通信及载波耦合技术第20-22页
        2.2.1 载波通信技术第20页
        2.2.2 载波耦合技术第20-22页
    2.3 串口通信协议RS-232第22-24页
    2.4 以太网通信技术第24-27页
        2.4.1 TCP/IP协议第24-25页
        2.4.2 Lw IP协议栈第25-26页
        2.4.3 MAC与PHY的关系第26-27页
    2.5 开发平台介绍第27-28页
        2.5.1 Keil uVision5平台第27页
        2.5.2 Visual Studio2010平台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直流配电线载波通信系统硬件设计第30-52页
    3.1 DLC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第30-32页
    3.2 DLC通信系统硬件设计第32-49页
        3.2.1 ARM处理器模块设计第32-35页
        3.2.2 电源模块设计第35-37页
        3.2.3 DLC调制解调模块设计第37-41页
        3.2.4 DLC耦合模块设计第41-46页
        3.2.5 以太网接口模块设计第46-48页
        3.2.6 串行接口模块设计第48-49页
    3.3 PCB版图设计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直流配电线载波通信系统软件设计第52-68页
    4.1 系统软件设计第52-53页
    4.2 设备数据发送处理模块第53-58页
        4.2.1 RS232数据接收模块第54-55页
        4.2.2 以太网数据发送模块第55-58页
    4.3 设备数据接收处理模块第58-61页
        4.3.1 以太网数据接收模块第58-59页
        4.3.2 RS232数据发送模块第59-61页
    4.4 DLC通信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第61-67页
        4.4.1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要求第61-62页
        4.4.2 上位机软件的实现第62-64页
        4.4.3 上位机软件的结果测试第64-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结束语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6页
作者简介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势阱中超冷玻色子间的超交换相互作用
下一篇: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及其当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