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30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Bcl-2家族蛋白 | 第9-11页 |
1.2.1 细胞凋亡 | 第9-10页 |
1.2.2 Bcl-2家族蛋白成员及其结构 | 第10-11页 |
1.2.3 肿瘤细胞的发生机制 | 第11页 |
1.3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 | 第11-13页 |
1.3.1 PPI作用界面范围 | 第11-12页 |
1.3.2 PPI作用界面的形状 | 第12页 |
1.3.3 PPI界面的相互作用力 | 第12-13页 |
1.3.4 PPI界面互补性 | 第13页 |
1.4 α-螺旋调控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 第13-15页 |
1.4.1 hotspots决定α-螺旋在PPI中的功能 | 第13-14页 |
1.4.2 α-螺旋结构与hotspots分布 | 第14-15页 |
1.5 小分子螺旋模拟物调控PPI | 第15-24页 |
1.5.1 α-螺旋多肽模拟物 | 第15-18页 |
1.5.2 β-折叠多肽模拟物 | 第18-19页 |
1.5.3 非肽小分子α-螺旋模拟物 | 第19-24页 |
1.6 小分子BH3结构域模拟物调控PPI | 第24-28页 |
1.6.1 棉酚(Gossypol)类PPIs抑制剂 | 第24-25页 |
1.6.2 Obatoclax类PPIs抑制剂 | 第25页 |
1.6.3 苊并杂环类(S1)PPIs抑制剂 | 第25-26页 |
1.6.4 ABT-737类PPIs抑制剂 | 第26-28页 |
1.7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 第28-30页 |
2 基于结构的双面Bim BH3 α-helix模拟分子的设计 | 第30-38页 |
2.1 分子设计依据 | 第30-33页 |
2.1.1 Bim/Mcl-1结合模式分析及hotspots结构分析 | 第30-32页 |
2.1.2 双面模拟Bim BH3 α-螺旋小分子设计原理及依据 | 第32-33页 |
2.2 双面Bim BH3 α-螺旋模拟分子的设计 | 第33-35页 |
2.2.1 双面Bim BH3 α-螺旋模拟分子的整体设计思路 | 第33-34页 |
2.2.2 双面Bim BH3 α-螺旋模拟分子的整体设计方案 | 第34-35页 |
2.3 双面Bim BH3 α-螺旋模拟分子合成路线设计 | 第35-37页 |
2.3.1 骨架合成步骤讨论 | 第35-36页 |
2.3.2 模板分子合成路线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双面Bim BH3 α-螺旋模拟分子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测试 | 第38-55页 |
3.1 主要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38-39页 |
3.2 生物活性测试原理及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1 荧光偏振实验检测 | 第39页 |
3.2.2 ELISA检测 | 第39-40页 |
3.2.3 计算机模拟对接分析 | 第40页 |
3.2.4 MTT方法检测细胞实验 | 第40-41页 |
3.3 4a骨架的合成、表征及生物学活性评价 | 第41-43页 |
3.3.1 化合物4a的合成及表征 | 第41页 |
3.3.2 4a骨架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41-43页 |
3.4 化合物4b-4d的合成、表征及生物学活性评价 | 第43-48页 |
3.4.1 化合物4b-4d的合成及表征 | 第43-46页 |
3.4.2 4b-4d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46-48页 |
3.5 化合物4e-4f的合成、表征及生物学活性评价 | 第48-51页 |
3.5.1 化合物4e-4f的合成及表征 | 第48-50页 |
3.5.2 4e-4f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50-51页 |
3.6 化合物4g的合成、表征及生物学活性评价 | 第51-53页 |
3.6.1 4g的合成及表征 | 第51-52页 |
3.6.2 4g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52-53页 |
3.7 化合物4h的合成、表征及生物学活性评价 | 第53页 |
3.7.1 4h的合成及表征 | 第53页 |
3.7.2 4h的生物活性检测 | 第53页 |
3.8 4b-4e的MTT细胞实验 | 第53-55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55-58页 |
5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部分典型化合物核磁谱图 | 第66-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