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标反向混淆制度反思与完善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2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商标反向混淆概述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商标反向混淆的起源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商标反向混淆的概念及分类 | 第14-17页 |
一、商标反向混淆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商标反向混淆的分类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反向混淆的特征 | 第17-18页 |
第四节 主要国家或地区关于反向混淆法律规制的现状 | 第18-20页 |
一、美国 | 第19页 |
二、其它主要国家或地区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反向混淆司法实践研究 | 第20-28页 |
第一节 我国反向混淆司法实践现状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我国反向混淆的实证研究 | 第21-25页 |
一、我国司法实践概况 | 第21-24页 |
二、典型案例重点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从实证研究看我国当前司法实践面临的问题 | 第25-28页 |
一、反向混淆的认定标准及考量因素不统一 | 第25-26页 |
二、赔偿数额计算标准不统一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反向混淆制度的完善 | 第28-39页 |
第一节 确立反向混淆侵权的认定标准及考量因素 | 第28-36页 |
一、确立反向混淆侵权的认定标准 | 第28-31页 |
二、确立认定反向混淆的考量因素 | 第31-36页 |
第二节 确立反向混淆损害赔偿计算标准 | 第36-39页 |
结论 关于我国反向混淆规制的立法建议 | 第39-40页 |
一、在商标立法中引入“混淆可能性”标准 | 第39页 |
二、在商标立法中明确提出反向混淆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