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走行部分论文

基于柔性轮对的动车组轮轴疲劳寿命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8页
        1.1.1 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第14-16页
        1.1.2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第16-18页
        1.1.3 车轮和车轴疲劳研究必要性第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30页
        1.2.1 柔性体动力学在机车车辆上的应用第18-22页
        1.2.2 轮轴结构疲劳强度工程分析方法研究第22-25页
        1.2.3 多轴高周疲劳破坏准则回顾第25-30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2章 车辆系统动力学行为评估方法第32-38页
    2.1 车辆运行稳定性评价方法第32-33页
    2.2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方法第33-36页
        2.2.1 车体振动加速度第33页
        2.2.2 车辆运行平稳性第33-34页
        2.2.3 车辆运行舒适度指标第34-36页
    2.3 车辆曲线通过安全性评价方法第36-37页
    2.4 轮轨磨耗第37页
    2.5 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第38-59页
    3.1 多轴高周疲劳破坏准则的选择第38-40页
    3.2 临界域法和FKM应力梯度修正法第40-45页
        3.2.1 临界域法第40-42页
        3.2.2 FKM应力梯度修正法第42-44页
        3.2.3 临界距离法与FKM应力梯度修正法对比分析第44-45页
    3.3 多轴循环计数方法第45-54页
        3.3.1 基于正应变和剪应变的多轴循环计数方法第45-47页
        3.3.2 基于等效应变的多轴循环计数方法第47-50页
        3.3.3 基于正应力的多轴循环计数方法第50-54页
        3.3.4 多轴循环计数方法的选择第54页
    3.4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第54-57页
        3.4.1 线性损伤累积理论第54页
        3.4.2 双线性损伤累积理论第54-55页
        3.4.3 几种常见非线性损伤累积理论第55-57页
    3.5 疲劳寿命预测流程第57-58页
    3.6 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柔性轮对建模方法第59-73页
    4.1 柔性轮对的运动第59-60页
    4.2 柔性轮对的建模方法第60-63页
        4.2.1 现有的柔性轮对建模方法第60-62页
        4.2.2 本文的柔性轮对建模方法第62-63页
    4.3 轮对刚度的定义第63-65页
    4.4 结构变化对轮对刚度和特征频率的影响第65-71页
        4.4.1 轴孔大小对轮对刚度和特征频率的影响第65-66页
        4.4.2 轮盘和辐板厚度对轮对刚度和特征频率的影响第66-70页
        4.4.3 磨耗到限车轮对轮对刚度和特征频率的影响第70-71页
    4.5 动力学分析考虑模态的特征频率第71页
    4.6 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轮对刚度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3-104页
    5.1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第73-78页
        5.1.1 车辆模型第73-74页
        5.1.2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第74-76页
        5.1.3 线路条件第76-78页
    5.2 功率谱密度分析第78-80页
    5.3 一系簧下集中质量的相对振动加速度第80-82页
        5.3.1 相对振动加速度分析方法第80-81页
        5.3.2 齿轮箱与轴箱的垂向相对振动加速度第81-82页
    5.4 轮对刚度变化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2-91页
        5.4.1 对车辆运行稳定性的影响第83-85页
        5.4.2 对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第85-87页
        5.4.3 对车辆曲线通过安全性的影响第87-88页
        5.4.4 轴箱和车轴齿轮处的振动加速度第88-90页
        5.4.5 对磨耗功率的影响第90-91页
    5.5 轮对各阶模态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第91-97页
        5.5.1 对车辆运行稳定性的影响第91-92页
        5.5.2 对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第92-93页
        5.5.3 对车辆曲线通过安全性的影响第93-94页
        5.5.4 轴箱和车轴齿轮处的振动加速度第94-97页
        5.5.5 对磨耗功率的影响第97页
    5.6 频率响应函数分析第97-103页
        5.6.1 轮对刚度变化对频率响应函数的影响第98-99页
        5.6.2 轮对各阶模态对频率响应函数的影响第99-103页
    5.7 小结第103-104页
第6章 车轮辐板刚度对车轴随机疲劳寿命的影响第104-114页
    6.1 车轴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其材料S-N曲线第104-108页
        6.1.1 三维模型中使用约束方程模拟过盈配合的可行性第104-106页
        6.1.2 有限元模型和材料S-N曲线第106-108页
    6.2 载荷工况第108页
        6.2.1 动力学仿真载荷工况第108页
        6.2.2 有限元分析考虑的载荷第108页
    6.3 随机载荷时间历程第108-111页
    6.4 车轴随机疲劳寿命第111-113页
    6.5 小结第113-114页
第7章 车轮辐板随机疲劳寿命第114-130页
    7.1 载荷工况和随机载荷时间历程第114-117页
        7.1.1 载荷工况第114-115页
        7.1.2 随机载荷时间历程第115-117页
    7.2 车轮材料S-N曲线第117-118页
    7.3 车轴刚度对车轮辐板随机疲劳寿命的影响第118-123页
        7.3.1 车轮有限元模型第118-121页
        7.3.2 车轮辐板随机疲劳寿命第121-123页
    7.4 车轮辐板孔碰伤对其寿命的影响第123-129页
        7.4.1 缺口几何形状和车轮有限元模型第123-124页
        7.4.2 静强度分析第124-127页
        7.4.3 碰伤缺口对辐板孔寿命的影响第127-129页
    7.5 小结第129-130页
结论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机制研究
下一篇:逐波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中动态血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