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汞污染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1.2.1 汞污染来源 | 第11-13页 |
1.2.2 河流沉积物汞污染概况 | 第13-15页 |
1.2.3 沉积物重金属化学行为研究 | 第15-17页 |
1.3 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1.3.1 沉积物AVS来源 | 第17-18页 |
1.3.2 沉积物AVS分布特征 | 第18-19页 |
1.3.3 沉积物AVS含量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3.4 沉积物AVS与重金属的生物毒性研究 | 第20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沉积物AVS和SEMHg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22-34页 |
2.1 研究对象概况及样点分布 | 第22-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2.1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23页 |
2.2.2 实验室研究 | 第23-24页 |
2.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4-32页 |
2.3.1 上覆水几本理化性质 | 第24-26页 |
2.3.2 沉积物底泥基本理化性质 | 第26-27页 |
2.3.3 沉积物总汞和SEMHg空间分布 | 第27-30页 |
2.3.4 沉积物总硫和AVS空间分布 | 第30页 |
2.3.5 沉积物AVS、SEMHg与其它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0-32页 |
2.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温度对AVS变化和SEMHg迁移的影响 | 第34-39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3.2.1 不同温度条件培养下环境因子变化规律 | 第34-35页 |
3.2.2 不同温度条件培养下AVS与SEMHg变化规律 | 第35-38页 |
3.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氧化还原条件对AVS变化和Hg迁移的影响 | 第39-45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4.2.1 不同氧化还原条件培养下环境因子变化 | 第39-40页 |
4.2.2 不同氧化还原条件培养下AVS和SEMHg变化规律 | 第40-41页 |
4.2.3 间隙水中Hg离子浓度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变化 | 第41-42页 |
4.2.4 不同氧化还原条件培养下沉积物AVS、SEMHg和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42-44页 |
4.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结论 | 第45页 |
5.2 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