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部分 | 第17-3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7页 |
1.1 引言 | 第18页 |
1.2 国外纸质文物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1.2.1 褐斑的调查与研究 | 第18-20页 |
1.2.2 颜料引起的纸张褪色、变色及其它 | 第20-21页 |
1.2.3 无机颜料的鉴别 | 第21页 |
1.2.4 墨水及其对纸张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5 无机填(涂)料的鉴别 | 第22页 |
1.2.6 有机染料的鉴别 | 第22页 |
1.2.7 有机胶结物和黏着剂的鉴别 | 第22-23页 |
1.2.8 纸张及造纸植物的纤维鉴别 | 第23-25页 |
1.2.9 古纸的劣化及保护研究 | 第25-26页 |
1.2.10 古纸来源的判别与真伪鉴别 | 第26页 |
1.2.11 植硅体的发现 | 第26-27页 |
1.2.12 图像、文字的识别与复原 | 第27页 |
1.2.13 综合性和综述性研究 | 第27页 |
1.3 国内纸质文物分析领域的研究和进展 | 第27-31页 |
1.3.1 纸张及造纸植物的纤维鉴别 | 第28-29页 |
1.3.2 填料与涂料的分析 | 第29-30页 |
1.3.3 胶料的分析 | 第30页 |
1.3.4 “纸药”的分析 | 第30-31页 |
1.3.5 无机颜料和有机染料的鉴别分析 | 第31页 |
1.4 本博士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31-33页 |
1.4.1 选题背景 | 第31-33页 |
1.4.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33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3-36页 |
附表 | 第36-37页 |
第二部分 | 第37-98页 |
第2章 利用植硅体判别纤维的母源植物 | 第38-55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植硅体简介 | 第38-39页 |
2.3 利用植硅体判别纤维植物来源的可行性分析 | 第39-40页 |
2.3.1 中国古代造纸原料的使用特点 | 第39-40页 |
2.3.2 造纸植物及纸张中发现植硅体 | 第40页 |
2.3.3 植硅体分析在判别纤维母源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 第40页 |
2.4 样品及分析条件 | 第40-41页 |
2.4.1 样品 | 第40-41页 |
2.4.2 植硅体的提取 | 第41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2.6 讨论 | 第42-46页 |
2.7 小结 | 第46-47页 |
附图表 | 第47-55页 |
第3章 利用淀粉粒鉴别纸张的施胶工艺 | 第55-70页 |
3.1 淀粉粒的基本概念 | 第55-56页 |
3.2 淀粉粒的形态 | 第56页 |
3.3 淀粉粒的大小 | 第56-57页 |
3.4 淀粉粒的观察和鉴别 | 第57页 |
3.5 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 第57页 |
3.6 淀粉粒分析在古纸研究中的应用 | 第57-61页 |
3.6.1 淀粉胶在古代造纸中的应用 | 第57-58页 |
3.6.2 施胶技术的判断依据 | 第58页 |
3.6.3 古纸分析实例—植物淀粉胶的证据 | 第58-61页 |
3.7 小结 | 第61-63页 |
附图表 | 第63-70页 |
第4章 拉曼光谱在古纸分析中的应用 | 第70-98页 |
4.1 拉曼光谱简介 | 第70页 |
4.2 两种特殊拉曼光谱仪的分析特点 | 第70-71页 |
4.2.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 第70-71页 |
4.2.2 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 | 第71页 |
4.3 拉曼光谱在国外文物与艺术品分析中的应用 | 第71-74页 |
4.4 拉曼光谱在国内文物与艺术品分析中的应用 | 第74-75页 |
4.5 常见绘画颜料、染料、矿物及其拉曼峰位 | 第75页 |
4.6 拉曼光谱在纸张分析中的应用探索 | 第75-79页 |
4.6.1 民国时期当票的颜料分析 | 第75-76页 |
4.6.2 民国时期纸币的颜料分析 | 第76-77页 |
4.6.3 利用拉曼光谱鉴别纸张填(涂)料 | 第77-79页 |
4.7 小结 | 第79-80页 |
附图表 | 第80-98页 |
第三部分 | 第98-161页 |
第5章 唐宋时期文书的分析 | 第99-113页 |
5.1 千佛洞出土文书 | 第99页 |
5.2 样品来源 | 第99页 |
5.3 纤维的染色与鉴别分析 | 第99-100页 |
5.4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 | 第100-101页 |
5.5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1-102页 |
5.6 小结 | 第102-103页 |
附图表 | 第103-113页 |
第6章 西夏时期染色纸张的分析 | 第113-126页 |
6.1 西夏的造纸业概况 | 第113-114页 |
6.1.1 造纸原料 | 第113页 |
6.1.2 加工工艺 | 第113-114页 |
6.2 黑水城遗址 | 第114页 |
6.3 研究背景、样品及实验条件 | 第114-115页 |
6.4 蓝色染料的鉴别分析 | 第115-116页 |
6.5 红色染料的鉴别分析 | 第116-117页 |
6.6 纤维的鉴别分析 | 第117-118页 |
6.7 小结 | 第118-119页 |
附图表 | 第119-126页 |
第7章 明清时期纸币的科技分析 | 第126-142页 |
7.1 中国古代纸币的发展简史 | 第126页 |
7.2 明代“大明通行宝钞”的分析 | 第126-128页 |
7.2.1 样品背景 | 第126-127页 |
7.2.2 红、黑颜料的拉曼分析 | 第127-128页 |
7.2.3 纸币纤维的鉴别 | 第128页 |
7.3 清代“大清宝钞”的分析 | 第128-130页 |
7.3.1 样品背景 | 第128页 |
7.3.2 颜料分析 | 第128-129页 |
7.3.3 填(涂)料分析 | 第129页 |
7.3.4 纤维鉴别 | 第129-130页 |
7.4 清代“户部官票”的分析 | 第130-131页 |
7.4.1 样品背景 | 第130页 |
7.4.2 颜料分析 | 第130页 |
7.4.3 纤维鉴别 | 第130-131页 |
7.5 小结 | 第131-132页 |
附图表 | 第132-142页 |
第8章 一组未知年代人物画像的综合分析 | 第142-161页 |
8.1 引言 | 第142页 |
8.2 分析方法及实验条件 | 第142-143页 |
8.3 画像颜料的鉴别分析 | 第143-146页 |
8.3.1 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 | 第143-144页 |
8.3.2 拉曼光谱分析 | 第144-146页 |
8.3.3 蓝色颜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46页 |
8.4 纸张填(涂)料的鉴别 | 第146页 |
8.5 画像淀粉胶的鉴别 | 第146-147页 |
8.6 画像纸张的纤维鉴别 | 第147页 |
8.7 画像制作年代的判定 | 第147-148页 |
8.8 小结 | 第148-149页 |
附图表 | 第149-161页 |
第四部分 | 第161-165页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2-165页 |
9.1 收获与体会 | 第162-163页 |
9.2 难点和疑点 | 第163-164页 |
9.3 期望与展望 | 第164-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已发表和正在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