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成都三大历史片区更新发展的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来源第11页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1页
        1.1.2 论文的来源第11页
    1.2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第11-12页
        1.2.1 研究的对象第11-12页
        1.2.2 研究的范围第12页
    1.3 研究的主题与内容第12-14页
        1.3.1 研究的主题第13页
        1.3.2 研究的内容第13-14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页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14页
        1.4.2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4页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4-17页
        1.5.1 论文研究的方法第14-16页
        1.5.2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2章 旧城更新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述评第17-32页
    2.1 旧城更新城市设计相关概念第17-19页
        2.1.1 城市设计概念第17-18页
        2.1.2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第18-19页
        2.1.3 旧城更新概念第19页
    2.2 国外旧城更新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述评第19-26页
        2.2.1 国外相关法律法规的演变第19-21页
        2.2.2 国外旧城更新相关理论分析第21-24页
        2.2.3 国外旧城更新实践述评第24-26页
    2.3 我国旧城更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第26-31页
        2.3.1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演变第26-27页
        2.3.2 我国旧城更新的相关理论第27-28页
        2.3.3 我国旧城更新的实例研究第28-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成都三大历史片区更新背景及更新设计内容解析第32-60页
    3.1 成都宽窄巷子片区城市更新背景及更新设计内容解析第32-41页
        3.1.1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背景第32-36页
        3.1.2 成都宽窄巷子片区更新设计的内容解析第36-41页
    3.2 成都文殊院历史街区城市更新背景及更新设计内容解析第41-51页
        3.2.1 文殊院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背景第41-45页
        3.2.2 文殊院片区更新设计的内容解析第45-51页
    3.3 成都大慈寺历史片区城市更新背景及更新设计内容解析第51-57页
        3.3.1 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背景第52-55页
        3.3.2 大慈寺片区更新设计的内容解析第55-57页
    3.4 三大片区更新设计评析第57-59页
        3.4.1 对城市设计内涵的涉及程度第57-58页
        3.4.2 对旧城更新问题的解答第58-59页
        3.4.3 对历史片区保护与发展问题的解答第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从详细规划视野考察三大片区更新设计的实施度第60-95页
    4.1 平面肌理第60-64页
    4.2 街道界面第64-76页
        4.2.1 底界面第64-67页
        4.2.2 侧界面第67-75页
        4.2.3 顶界面第75-76页
    4.3 街道空间第76-83页
        4.3.1 街道长度第76-78页
        4.3.2 空间尺度第78-82页
        4.3.3 空间层次第82-83页
    4.4 流线与节点第83-89页
        4.4.1 流线分析第83-86页
        4.4.2 空间节点第86-89页
    4.5 建筑单元第89-94页
        4.5.1 建筑形制第89-90页
        4.5.2 建筑材料第90-92页
        4.5.3 建筑色彩第92-94页
    4.6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从旧城动态发展的更新角度考察设计实施后效果第95-115页
    5.1 从旧城动态发展的更新角度考察三大片区设计实施后效果第95-108页
        5.1.1 业态分布第95-102页
        5.1.2 形态设计第102页
        5.1.3 业态与形态的契合度第102-106页
        5.1.4 设计结果的活力度第106-108页
    5.2 动态发展观的应用探索第108-114页
        5.2.1 业态设计探讨第108-110页
        5.2.2 建筑形态设计探讨第110-113页
        5.2.3 建筑形态与业态的契合第113页
        5.2.4 激发场地活力的探索第113-114页
    5.3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结语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G220kVTJ输变电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研究
下一篇:化学修饰羊肚菌多糖生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