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黄河口盐沼植物群落的上行、种间和下行控制因子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54页
    1.1 滨海盐沼及其类型第19-22页
        1.1.1 滨海盐沼的定义和特点第19-21页
        1.1.2 滨海盐沼的类型第21页
        1.1.3 滨海盐沼的分布第21-22页
    1.2 滨海盐沼环境特征第22-25页
        1.2.1 潮汐梯度第22-24页
        1.2.2 盐分梯度第24页
        1.2.3 盐沼地形特点第24-25页
    1.3 滨海盐沼植物群落特征第25-28页
        1.3.1 盐沼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第25-26页
        1.3.2 我国的盐沼植物带状分布格局第26-27页
        1.3.3 盐沼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第27-28页
            1.3.3.1 中、小尺度下盐沼植物的多样性第27-28页
            1.3.3.2 大尺度下盐沼植物的多样性第28页
    1.4 盐沼植物分布格局控制因子研究进展第28-37页
        1.4.1 上行因子第29-31页
            1.4.1.1 潮汐第29-30页
            1.4.1.2 盐度第30-31页
            1.4.1.3 其他上行因子第31页
        1.4.2 植物种间作用第31-33页
            1.4.2.1 竞争作用第31-32页
            1.4.2.2 促进作用第32页
            1.4.2.3 上行因子对植物种间作用的调控第32-33页
        1.4.3 下行因子第33-36页
            1.4.3.1 植食作用第33-34页
            1.4.3.2 营养级联作用第34-35页
            1.4.3.3 上行因子对下行效应的调控第35-36页
        1.4.4 控制因子的环境变异第36-37页
            1.4.4.1 大尺度上的地理变异第36页
            1.4.4.2 中、小尺度上的局域变异第36页
            1.4.4.3 尺度间的变异第36-37页
    1.5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第37页
    1.6 研究区概述第37-40页
        1.6.1 地理位置及气候第37-39页
        1.6.2 水文及潮滩地貌第39页
        1.6.3 植被区系第39-40页
    1.7 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第40-43页
        1.7.1 研究目标及意义第40页
        1.7.2 研究内容第40-41页
        1.7.3 关键科学问题第41页
        1.7.4 技术路线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54页
第二章 高程梯度下黄河口盐沼植物群落的上行控制因子第54-74页
    2.1 引言第54-5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56-59页
        2.2.1 研究区第56页
        2.2.2 野外调查第56-57页
        2.2.3 非生物因子的测定第57页
        2.2.4 数据分析第57-5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9-66页
        2.3.1 不同带区的植物群落的DCA排序和多样性第59-61页
        2.3.2 不同带区的非生物因子第61-62页
        2.3.3 植物群落与非生物因子的DCCA排序第62-65页
        2.3.4 植物群落多样性与非生物因子的关系第65-66页
    2.4 讨论第66-69页
        2.4.1 盐沼植物群落分布与非生物因子第66-67页
        2.4.2 盐沼植物多样性与非生物因子第67-68页
        2.4.3 对盐沼植物群落组织机制尺度依赖性的启示第68页
        2.4.4 一些局限性第68-69页
    2.5 本章小结第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第三章 盐分梯度下植物种间作用在柽柳带状分布中的效应第74-90页
    3.1 引言第74-7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6-78页
        3.2.1 研究区与研究物种第76页
        3.2.2 柽柳带状分布调查第76-77页
        3.2.3 野外受控实验第77-78页
        3.2.4 同质园盆栽实验第7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78-82页
        3.3.1 柽柳带状分布格局第78-79页
        3.3.2 盐分梯度下植物种间作用对柽柳的效应第79-82页
        3.3.3 盐度对柽柳生长的抑制效应第82页
    3.4 讨论第82-85页
        3.4.1 黄河口柽柳带状分布的机制第83-84页
        3.4.2 中度盐分下发生促进作用?第84-85页
    3.5 本章小结第85页
    参考文献第85-90页
第四章 盐分梯度下柽柳灌丛对草本植物群落的调控作用第90-108页
    4.1 引言第90-9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92-95页
        4.2.1 研究区与研究物种第92页
        4.2.2 野外调查第92-93页
        4.2.3 统计分析第93-9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95-99页
        4.3.1 柽柳样地特征第95-97页
        4.3.2 柽柳灌丛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第97-99页
        4.3.3 柽柳灌丛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99页
        4.3.4 柽柳灌丛对土壤盐度的影响第99页
    4.4 讨论第99-104页
        4.4.1 盐分胁迫梯度上的变化第101-103页
        4.4.2 冠幅大小的作用第103页
        4.4.3 影响在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之间的差异第103-104页
    4.5 本章小结第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第五章 柽柳对草本植物群落的调控作用:植物生存策略的影响第108-124页
    5.1 引言第108-10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9-113页
        5.2.1 研究区与研究物种第109-110页
        5.2.2 野外调查第110-111页
        5.2.3 竞争能力测定实验:野外移栽第111页
        5.2.4 胁迫耐受力测定实验:盆栽与遮荫模拟第111-112页
        5.2.5 柽柳冠层去除实验第112页
        5.2.6 两种碱蓬植物的竞争实验第112-11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13-117页
        5.3.1 野外调查第113-114页
        5.3.2 竞争能力和胁迫耐受力第114-115页
        5.3.3 柽柳冠层去除的效应第115-116页
        5.3.4 两种碱蓬植物的竞争能力第116-117页
    5.4 讨论第117-120页
        5.4.1 碱蓬属植物的竞争能力和胁迫耐受力第117-118页
        5.4.2 与柽柳的相互作用第118页
        5.4.3 对理解滨海生境植被格局的启示第118-119页
        5.4.4 植物策略与促进作用第119-120页
    5.5 本章小结第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4页
第六章 蟹类植食对盐沼优势植物盐地碱蓬生长和分布的作用第124-148页
    6.1 引言第124-127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27-132页
        6.2.1 研究区与研究物种第127-128页
        6.2.2 野外蟹类去除实验第128-130页
        6.2.3 各生境蟹类组成和丰富度的调查第130-131页
        6.2.4 各生境环境因子的调查第131页
        6.2.5 同质园实验第131-132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32-138页
        6.3.1 不同生境中蟹类去除对盐地碱蓬生长的影响第132-135页
        6.3.2 不同生境的蟹类密度和生物量第135-136页
        6.3.3 不同生境的环境因子第136-137页
        6.3.4 潮汐对蟹类植食的调控作用第137-138页
    6.4 讨论第138-142页
        6.4.1 蟹类植食与植被格局第139-140页
        6.4.2 物理胁迫和动物植食的相对重要性第140页
        6.4.3 蟹类植食与环境异质性第140-141页
        6.4.4 物理胁迫、干扰等和动物植食的增效作用第141-142页
        6.4.5 对管理的启示第142页
    6.5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第148-154页
    7.1 主要结论第148-149页
    7.2 创新点第149-150页
    7.3 理论及应用价值第150-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及其他第154-156页
致谢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营效率、业务结构与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下一篇:明清女性的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