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突的特征与它的非物质文化价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用语词典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法和范围 | 第12页 |
1.3 现有研究与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温突概观 | 第15-28页 |
2.1 术语:温突或Gudeul | 第15-16页 |
2.1.1 温突 | 第15页 |
2.1.2 Gudeul | 第15-16页 |
2.2 温突及其他古代地暖系统 | 第16-19页 |
2.2.1 韩国的温突 | 第17页 |
2.2.2 中国的炕 | 第17-18页 |
2.2.3 罗马帝国Hypocaust | 第18-19页 |
2.3 温突历史和发展 | 第19-26页 |
2.3.1 史前温突发展 | 第19-23页 |
2.3.2 Gorae温突 | 第23-24页 |
2.3.3 温突的现代化 | 第24-26页 |
2.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温突特征 | 第28-44页 |
3.1 温突加热方式:直接接触加热 | 第28-30页 |
3.1.1 温突和壁炉的比较 | 第29-30页 |
3.1.2 接触加热的健康益处 | 第30页 |
3.2 温突结构 | 第30-40页 |
3.2.1 温突组成和功能 | 第30-33页 |
3.2.2 基本温突类型 | 第33-38页 |
3.2.3 Gudeul中的热流 | 第38-40页 |
3.2.4 温突的散热效果 | 第40页 |
3.3 温突建材 | 第40页 |
3.3.1 传统材料 | 第40页 |
3.3.2 人工材料 | 第40页 |
3.4 特定温突 | 第40-43页 |
3.4.1 亞子房温突 | 第41-42页 |
3.4.2 温室温突 | 第42页 |
3.4.3 温泉温突 | 第42-43页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温突的文化影响力 | 第44-54页 |
4.1 文化和建筑 | 第44页 |
4.2 温突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 第44-51页 |
4.2.1 温突和坐式生活方式 | 第45页 |
4.2.2 韩屋(韩国传统住宅) | 第45-48页 |
4.2.3 韩食 | 第48-49页 |
4.2.4 礼节 | 第49页 |
4.2.5 韩服 | 第49-50页 |
4.2.6 韩文的表达和俗语 | 第50-51页 |
4.2.7 其它 | 第51页 |
4.3 现代生活对温突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1 壁炉组合温突 | 第51-52页 |
4.3.2 锅炉系统组合温突 | 第52页 |
4.3.3 露营温突 | 第52页 |
4.4 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遗产的标准和温突分类 | 第54-61页 |
5.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分类 | 第54-57页 |
5.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54-57页 |
5.2 韩国文化遗产的种类 | 第57-59页 |
5.2.1 国家指定 | 第57-58页 |
5.2.2 市、道指定 | 第58页 |
5.2.3 其它 | 第58-59页 |
5.3 温突分类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今后的任务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1 以前的研究 | 第69-73页 |
附录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参考 | 第73-76页 |
附录3 韩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 第76-81页 |
附录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81-91页 |
附录5 韩国文化遗产的种类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