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轨道交通2号线桔园洲站基坑支护设计与降水试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8-12页 |
1.2.1 目前常用设计方法 | 第8-10页 |
1.2.2 基坑施工工程事故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3-20页 |
2.1 工程规模 | 第13-14页 |
2.2 场地条件 | 第14-15页 |
2.3 岩土分层及特征 | 第15-16页 |
2.4 地层物理力学参数 | 第16页 |
2.5 地层岩土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 第16-19页 |
2.6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2.6.1 地表水 | 第19页 |
2.6.2 地下水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与计算 | 第20-38页 |
3.1 基坑支护方案 | 第20-22页 |
3.2 支护计算 | 第22-25页 |
3.2.1 计算模型 | 第22-23页 |
3.2.2 计算方法与原则 | 第23-25页 |
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5-37页 |
3.3.1 冠梁及砼腰梁计算 | 第25-29页 |
3.3.2 砼支撑配筋计算 | 第29-30页 |
3.3.3 压顶梁计算 | 第30页 |
3.3.4 中立柱强度验算 | 第30-31页 |
3.3.5 连续墙上预埋钢板计算 | 第31-33页 |
3.3.6 斜撑支座验算 | 第33-34页 |
3.3.7 抗浮验算 | 第34-35页 |
3.3.8 降水计算 | 第35-36页 |
3.3.9 基坑抗突涌计算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基坑支护验算 | 第38-65页 |
4.1 验算目的 | 第38页 |
4.2 小里程盾构段断面验算(MBZ30709) | 第38-47页 |
4.2.1 工程概况 | 第38页 |
4.2.2 开挖与支护设计 | 第38-39页 |
4.2.3 内力变形计算 | 第39-46页 |
4.2.4 抗渗流稳定计算 | 第46页 |
4.2.5 抗倾覆计算 | 第46页 |
4.2.6 地表沉降计算 | 第46-47页 |
4.3 标准段断面验算(CK8) | 第47-55页 |
4.3.1 工程概况 | 第47页 |
4.3.2 开挖与支护设计 | 第47-48页 |
4.3.3 内力变形计算 | 第48-54页 |
4.3.4 抗渗流稳定计算 | 第54页 |
4.3.5 抗倾覆计算 | 第54-55页 |
4.3.6 地表沉降计算 | 第55页 |
4.4 大里程盾构段断面计算(MBZ30708) | 第55-64页 |
4.4.1 工程概况 | 第55-56页 |
4.4.2 开挖与支护设计 | 第56页 |
4.4.3 内力变形计算 | 第56-63页 |
4.4.4 抗渗流稳定计算 | 第63页 |
4.4.5 抗倾覆计算 | 第63页 |
4.4.6 地表沉降计算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基坑抽水试验 | 第65-96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65-66页 |
5.2 试验范围 | 第66-68页 |
5.3 试验井成井及试验安排 | 第68-73页 |
5.3.1 工艺流程 | 第68页 |
5.3.2 施工工艺 | 第68-69页 |
5.3.3 成井施工 | 第69页 |
5.3.4 质量控制措施 | 第69-70页 |
5.3.5 试验过程安排 | 第70-71页 |
5.3.6 水位、水量观测 | 第71-73页 |
5.4 试验数据整理及分析 | 第73-87页 |
5.4.1 初始地下水位 | 第73-75页 |
5.4.2 帷幕外抽水试验 | 第75-76页 |
5.4.3 帷幕内抽水试验 | 第76-78页 |
5.4.4 回灌试验 | 第78-80页 |
5.4.5 水位恢复试验 | 第80-82页 |
5.4.6 沉降观测 | 第82-85页 |
5.4.7 验证性抽水试验 | 第85-87页 |
5.5 不同围护条件下的基坑涌水量预测 | 第87-94页 |
5.5.1 不同地墙嵌固深度 | 第87-92页 |
5.5.2 深层改善地层渗透性能 | 第92-9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