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 | 第12页 |
1.1.2 森林的固碳功能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1.3.1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方法 | 第14-21页 |
1.3.2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3.3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3.4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6-37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28页 |
2.1.1 位置面积和行政区划 | 第26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2.1.3 气候水文 | 第26-27页 |
2.1.4 植被土壤 | 第27-28页 |
2.1.5 森林资源 | 第28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2.2.1 陕西省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库储量偶联关系探究 | 第28页 |
2.2.2 2009年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与分布特征研究 | 第28-29页 |
2.2.3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变化 | 第2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9-36页 |
2.3.1 森林清查资料 | 第29页 |
2.3.2 野外调查样地选择与布设 | 第29-30页 |
2.3.3 样地调查与样品采集 | 第30-31页 |
2.3.4 碳含量的测定和平均碳含量的计算 | 第31页 |
2.3.5 碳储量的估算 | 第31-36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乔木层碳含量 | 第37-40页 |
3.1 不同森林类型优势树种各器官碳含量 | 第37-38页 |
3.2 不同森林类型优势树种平均碳含量 | 第38-39页 |
3.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陕西省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库间偶联关系 | 第40-47页 |
4.1 乔木与林下灌草碳储量关系 | 第40-42页 |
4.2 植被与枯落物碳储量关系 | 第42-44页 |
4.3 地上部分与土壤碳储量关系 | 第44-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2009年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 | 第47-61页 |
5.1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 | 第47页 |
5.2 陕西省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 第47-49页 |
5.3 陕西省不同起源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 第49-51页 |
5.4 陕西省不同龄级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 第51-53页 |
5.5 陕西省各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 第53-59页 |
5.5.1 各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 | 第53-55页 |
5.5.2 各市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分布 | 第55-56页 |
5.5.3 各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布 | 第56-59页 |
5.5.4 省直单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 第59页 |
5.6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变化 | 第61-68页 |
6.1 陕西省不同龄级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变化 | 第61-63页 |
6.2 陕西省不同起源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变化 | 第63-64页 |
6.3 陕西省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变化 | 第64-66页 |
6.4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8-72页 |
7.1 结论 | 第68-69页 |
7.2 讨论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