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磁组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磁组构与应力应变关系研究 | 第16-17页 |
1.2.2 磁组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21页 |
1.2.3 磁组构理论的应用研究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研究思路与路线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磁组构理论 | 第26-34页 |
2.1 磁化率 | 第26-27页 |
2.2 磁化率各向异性 | 第27-30页 |
2.3 剩余磁化强度 | 第30-31页 |
2.4 磁组构与应变组构的对应关系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磁性矿物鉴定与实验系统调试 | 第34-48页 |
3.1 区域地理地质概况及样品采集 | 第34-38页 |
3.1.1 区域地理地质概况 | 第34-36页 |
3.1.2 岩石样品的野外采集 | 第36-38页 |
3.2 样品的实验室加工及磁性矿物鉴定 | 第38-42页 |
3.2.1 岩石样品的实验室加工 | 第38页 |
3.2.2 岩石样品的磁性矿物鉴定 | 第38-42页 |
3.3 实验系统 | 第42-46页 |
3.3.1 单轴压缩实验系统 | 第42-44页 |
3.3.2 加温控温系统 | 第44页 |
3.3.3 岩石磁学与磁组构测量系统 | 第44-46页 |
3.4 岩石单轴压缩实验系统调试 | 第46-48页 |
3.4.1 加载速率和最大载荷确定 | 第46-47页 |
3.4.2 循环加压带来的问题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不同温压下岩石磁组构响应特征研究 | 第48-72页 |
4.1 常温单轴加压下岩石磁组构响应特征 | 第48-52页 |
4.1.1 实验步骤 | 第48页 |
4.1.2 常温单轴加压下磁组构测量结果 | 第48-51页 |
4.1.3 讨论及小结 | 第51-52页 |
4.2 常压不同温度下岩石磁组构响应特征 | 第52-57页 |
4.2.1 实验步骤 | 第52-53页 |
4.2.2 常压不同温度下岩石磁组构测量结果 | 第53-56页 |
4.2.3 讨论及小结 | 第56-57页 |
4.3 恒载变温条件下岩石磁组构响应特征 | 第57-66页 |
4.3.1 实验步骤 | 第57-58页 |
4.3.2 20kN恒载变温条件下岩石磁组构测量结果 | 第58-60页 |
4.3.3 30kN恒载变温条件下岩石磁组构测量结果 | 第60-64页 |
4.3.4 40kN恒载变温条件下岩石磁组构测量结果 | 第64-66页 |
4.3.5 讨论与小结 | 第66页 |
4.4 温压耦合作用下岩石磁组构响应特征 | 第66-72页 |
4.4.1 实验步骤 | 第66-67页 |
4.4.2 温压耦合作用下岩石磁组构测量结果 | 第67-70页 |
4.4.3 讨论及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岩石破坏特征与磁组构参数相关性研究 | 第72-82页 |
5.1 声发射测试技术 | 第72-75页 |
5.1.1 声发射检测基本原理 | 第72-73页 |
5.1.2 声发射信号参数 | 第73-74页 |
5.1.3 影响声发射的因素 | 第74-75页 |
5.2 实验系统和方法 | 第75-78页 |
5.2.1 实验仪器和实验系统 | 第75-77页 |
5.2.2 声发射实验系统调试及参数设置 | 第77页 |
5.2.3 实验测试方法 | 第77-78页 |
5.3 岩石破坏的声发射实验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5.4 岩石破坏特征与磁组构参数相关性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磁组构理论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中的应用 | 第82-102页 |
6.1 韩城断裂带北东段区域构造应力研究 | 第82-93页 |
6.1.1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82-84页 |
6.1.2 野外样品采集与实验室测试 | 第84页 |
6.1.3 样品岩石磁学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84-86页 |
6.1.4 样品磁组构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86-89页 |
6.1.5 讨论及结论 | 第89-93页 |
6.2 太谷断裂带区域构造应力研究 | 第93-102页 |
6.2.1 研究区构造背景 | 第93-94页 |
6.2.2 野外样品采集与磁组构实验室测试 | 第94-96页 |
6.2.3 样品磁组构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96页 |
6.2.4 震源机制解及区域应力场反演结果 | 第96-100页 |
6.2.5 讨论及结论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6-118页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