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南社村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范围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范围 | 第9-1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0-1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二、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第一节 传统村落概念 | 第13页 |
第二节 传统村落主要特征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一、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梳理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发展研究 | 第15-17页 |
第四节 国内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践 | 第17-21页 |
第三章 东莞市传统村落概述 | 第21-35页 |
第一节 东莞传统村落依托的自然条件 | 第21-24页 |
一、地貌特征 | 第21-22页 |
二、气候特征 | 第22-23页 |
三、水系河流 | 第23页 |
四、植被类型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东莞传统村落概况 | 第24-28页 |
第三节 东莞传统村落选址环境 | 第28-30页 |
第四节 东莞传统村落布局形态 | 第30-32页 |
一、村落空间肌理 | 第30-31页 |
二、村落布局形态 | 第31-32页 |
第五节 东莞传统村落保护困境 | 第32-34页 |
一、物质空间的自然衰败与功能的衰退 | 第32-33页 |
二、新旧建筑交杂、村落整体风貌已经破坏 | 第33页 |
三、快速城镇化对传统村落的冲击 | 第33-34页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 第34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南社村基础资料调查与收集 | 第35-58页 |
第一节 南社村历史价值及村落现状 | 第35-36页 |
一、南社村历史价值 | 第35页 |
二、南社村现状问题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南社村基本信息调研 | 第36-53页 |
一、村落选址 | 第36-38页 |
二、村落布局 | 第38页 |
三、历史建筑 | 第38-47页 |
四、村落景观 | 第47-52页 |
五、村落文化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南社村的保护发展现状调研 | 第53-58页 |
一、南社硬件设施的改善 | 第53-55页 |
二、南社民俗活动的开展 | 第55-56页 |
三、保护发展现状评价 | 第56-5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8页 |
第五章 南社村现代适应性探索 | 第58-69页 |
第一节 南社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第58-64页 |
一、已有保护规划方案 | 第58-61页 |
二、保护对象与措施 | 第61-64页 |
第二节 南社村现代适应性探索 | 第64-69页 |
一、挖掘特色,明确定位 | 第65页 |
二、新村旧村,统筹建设 | 第65-66页 |
三、治山理水,重塑文化 | 第66-67页 |
四、智慧体系,生态绿道 | 第67-68页 |
五、区域联合,拓展旅游 | 第68页 |
六、政府主导,企业经营,村民参与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