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9-11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2. 创新点 | 第11-12页 |
一、金铉其人其事 | 第12-20页 |
(一)金铉生平简介 | 第12-18页 |
(二)金铉作为蕺山学派弟子的考证 | 第18-20页 |
二、“诚”与“性”——金铉“忠节”思想的本体建构 | 第20-32页 |
(一)金铉“诚”论与“忠节”思想 | 第20-23页 |
1. “敬则诚”——“诚”之含义 | 第20-22页 |
2. “安身立命之基”——“诚”之于“忠节”的重要性 | 第22-23页 |
(二)金铉“性”论与“忠节”思想 | 第23-32页 |
1. “心之体”——“性”之内涵 | 第23-29页 |
2. “天道与人道”——“诚”与“性”之关系 | 第29-32页 |
三、“格物致知”——金铉“忠节”思想的工夫进路 | 第32-39页 |
(一)“通达事理”——格物致知之义 | 第32-35页 |
(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之法 | 第35-39页 |
四、金铉“忠节”殉道的意义及影响 | 第39-49页 |
(一)金铉殉道历程概览 | 第40-44页 |
1. 明末政治格局 | 第40-41页 |
2. 金铉殉道历程 | 第41-42页 |
3. 其他明末清初忠臣殉道概观 | 第42-44页 |
(二)金铉“忠节”思想的几个特点 | 第44-46页 |
(三)金铉“忠节”思想辨正 | 第46-49页 |
1. 积极意义 | 第46-48页 |
2. 消极意义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附录《金铉年谱》 | 第5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