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2 基于镍(钴)钼(钨)杂多酸簇前驱体的HDS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1.2.1 杂多酸簇简介 | 第15-16页 |
1.2.2 基于Keggin结构镍杂多酸簇前驱体的HDS催化剂研究 | 第16-18页 |
1.2.3 基于Anderson结构杂多酸簇前驱体的HDS催化剂研究 | 第18-23页 |
1.2.4 基于立方烷型杂多酸簇前驱体的HDS催化剂研究 | 第23-25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任务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镍钼杂多酸簇的组装及结构表征 | 第27-69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27-29页 |
2.2.2 镍钼杂多酸簇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3 分析表征方法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68页 |
2.3.1 Waugh结构镍钼杂多酸簇的结构及表征 | 第31-37页 |
2.3.2 Strandberg结构镍钼杂多酸簇的结构及表征 | 第37-43页 |
2.3.3 层状结构镍钼杂多酸簇的结构、表征及合成因素探讨 | 第43-6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章 基于Waugh结构镍钼杂多酸簇前驱体HDS催化剂研究 | 第69-87页 |
3.1 前言 | 第6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9-72页 |
3.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69-70页 |
3.2.2 Ni4Mo9的制备 | 第70页 |
3.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70-71页 |
3.2.4 分析表征方法 | 第71-72页 |
3.2.5 活性评价 | 第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5页 |
3.3.1 Waugh结构镍钼杂多酸簇的表征 | 第72-75页 |
3.3.2 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75-83页 |
3.3.3 催化剂的HDS活性评价 | 第83-8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基于Strandberg结构镍钼杂多酸簇前驱体HDS催化剂研究 | 第87-104页 |
4.1 前言 | 第8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7-89页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87-88页 |
4.2.2 NiP2Mo5和Ni2P2Mo5的制备 | 第88页 |
4.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88页 |
4.2.4 分析表征方法 | 第88-89页 |
4.2.5 活性评价 | 第8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3页 |
4.3.1 Strandberg结构镍钼杂多酸簇的表征 | 第89-92页 |
4.3.2 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92-97页 |
4.3.3 催化剂的HDS活性评价 | 第97-99页 |
4.3.4 硫化过程研究 | 第99-10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基于层状结构镍钼杂多酸簇前驱体HDS催化剂研究 | 第104-114页 |
5.1 前言 | 第10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4-105页 |
5.2.1 分析表征方法 | 第104页 |
5.2.2 活性评价 | 第104-10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3页 |
5.3.1 TPS分析 | 第105-106页 |
5.3.2 原位硫化红外分析 | 第106-107页 |
5.3.3 Raman分析 | 第107-108页 |
5.3.4 XRD分析 | 第108-109页 |
5.3.5 XPS分析 | 第109页 |
5.3.6 HRTEM分析 | 第109-111页 |
5.3.7 孔结构分析 | 第111-112页 |
5.3.8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112-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