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钢管抗滑桩的抗滑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微型钢管抗滑桩的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微型钢管抗滑桩的数值分析 | 第13-14页 |
1.3.3 微型钢管抗滑桩的实验研究 | 第14-16页 |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单向静力物理模拟实验介绍 | 第19-41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19页 |
2.2 模型实验结构设计 | 第19-23页 |
2.2.1 单向静力实验钢管桩的布置 | 第19-21页 |
2.2.2 单向静力实验钢管桩的加载方案 | 第21-22页 |
2.2.3 采集系统 | 第22页 |
2.2.4 模型相似关系 | 第22-23页 |
2.3 材料选择 | 第23-33页 |
2.3.1 模型坡体、滑带的物理力学参数 | 第23-24页 |
2.3.2 钢管桩的选择及材性实验 | 第24-28页 |
2.3.3 仪器、测试元件 | 第28-33页 |
2.4 模型制作 | 第33-39页 |
2.4.1 模型制作前的准备 | 第33页 |
2.4.2 基岩制作 | 第33-34页 |
2.4.3 铺设滑带以及埋设微型钢管抗滑桩 | 第34-36页 |
2.4.4 滑体制作 | 第36-38页 |
2.4.5 连梁制作 | 第38-39页 |
2.5 实验加载前的准备 | 第39-40页 |
2.6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 | 第41-66页 |
3.1 模型实验现象 | 第41-43页 |
3.2 连梁受力分析 | 第43-49页 |
3.3 桩土复合结构的定性分析 | 第49-51页 |
3.4 桩顶、剪出.位移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3.4.1 桩顶位移 | 第51-52页 |
3.4.2 剪出.位移 | 第52页 |
3.5 桩身土压力数据分析 | 第52-56页 |
3.6 桩身内力数据分析 | 第56-63页 |
3.6.1 第一排桩身内力数据分析 | 第56-59页 |
3.6.2 第二排桩身内力数据分析 | 第59-60页 |
3.6.3 第三排桩身内力数据分析 | 第60-62页 |
3.6.4 第四排桩身内力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3.7 模型拆除后桩体表面损坏情况及桩顶位移 | 第63-65页 |
3.8 结构模型破坏模式 | 第6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桩土间相互作用力及抗滑桩内力计算 | 第66-77页 |
4.1 水平地基反力系数kh值的确定 | 第66-68页 |
4.2 土体位移自由场S(z)的确定 | 第68-69页 |
4.3 A、B桩身位移V(z)数据分析 | 第69-71页 |
4.3.1 A桩身位移V(z) | 第69-70页 |
4.3.2 B桩身位移V(z) | 第70-71页 |
4.4 桩土间相互作用力(F) | 第71-73页 |
4.5 微型钢管抗滑桩内力分析 | 第73-76页 |
4.6 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微型钢管抗滑桩有限元分析 | 第77-86页 |
5.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77-79页 |
5.2 整体模型结果分析 | 第79页 |
5.3 局部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5.3.1 位移值 | 第82页 |
5.3.2 桩土间相互作用力(F) | 第82-83页 |
5.3.3 弯矩值 | 第83-85页 |
5.4 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与探讨 | 第86-88页 |
1 结论 | 第86-87页 |
2 探讨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