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18-23页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3.2 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肇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及其成效 | 第24-35页 |
2.1 肇庆市特种设备情况及安全监察运行机制 | 第24-26页 |
2.1.1 肇庆市特种设备概况 | 第24-25页 |
2.1.2 肇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运行机制 | 第25-26页 |
2.2 肇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 第26-30页 |
2.2.1 组织机构 | 第26-28页 |
2.2.2 职责 | 第28-30页 |
2.3 肇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措施 | 第30-33页 |
2.4 肇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成效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肇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8页 |
3.1 存在问题 | 第35-41页 |
3.1.1 安全监察效率不高 | 第35-36页 |
3.1.2 安全监察存在盲区 | 第36页 |
3.1.3 安全监察力度不够 | 第36-37页 |
3.1.4 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滞后 | 第37-38页 |
3.1.5 使用单位主体责任不强 | 第38-41页 |
3.2 原因分析 | 第41-47页 |
3.2.1 监察法制体系内容不够完善 | 第41-42页 |
3.2.2 监察、检验机构建设与设备增长不适应 | 第42-43页 |
3.2.3 监察模式与社会要求不适应 | 第43-44页 |
3.2.4 监察合作治理程度低 | 第44-45页 |
3.2.5 动态监管信息化建设滞后 | 第45-46页 |
3.2.6 宣传不到位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其他地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经验与启示 | 第48-56页 |
4.1 经验 | 第48-54页 |
4.1.1 国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经验 | 第48-50页 |
4.1.2 国内其他地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经验 | 第50-54页 |
4.2 启示 | 第54页 |
4.2.1 国外经验启示 | 第54页 |
4.2.2 国内经验启示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完善肇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对策建议 | 第56-62页 |
5.1 进一步完善动态监管体系 | 第56页 |
5.2 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模式 | 第56-57页 |
5.3 以善治理论实施多元共治 | 第57-59页 |
5.3.1 实施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 | 第57-58页 |
5.3.2 发挥社会行业协会力量 | 第58-59页 |
5.4 细化行政执法实施细则 | 第59-60页 |
5.5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对策建议 | 第60页 |
5.5.1 积极调动使用单位的主观能动性 | 第60页 |
5.5.2 开展企业的诚信体系探索和研究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