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第17-18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1.2.2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8页 |
1.2.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8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18-23页 |
1.3.1 区域创新系统 | 第19页 |
1.3.2 区域创新能力 | 第19-20页 |
1.3.3 区域创新主体 | 第20-21页 |
1.3.4 区域创新联系 | 第21-22页 |
1.3.5 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22页 |
1.3.6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24页 |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与研发机构空间选址分析 | 第26-36页 |
2.1 城市创新活动分析 | 第26-30页 |
2.1.1 城市创新活动的基本特点分析 | 第26-28页 |
2.1.2 城市创新活动的影响要素演变分析 | 第28-29页 |
2.1.3 城市创新影响下的都市圈发展趋势判断 | 第29-30页 |
2.2 城市创新能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2.2.1 城市科创资源要素 | 第31页 |
2.2.2 城市创新基础要素 | 第31-32页 |
2.3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影响 | 第32-36页 |
2.3.1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的类型分布的总体影响 | 第32-33页 |
2.3.2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的宏观影响 | 第33-34页 |
2.3.3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的微观影响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研发机构在都市圈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体系 | 第36-54页 |
3.1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发展概况 | 第36-39页 |
3.1.1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经济与人口 | 第36-37页 |
3.1.2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区位与空间形态 | 第37页 |
3.1.3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结构 | 第37-38页 |
3.1.4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科技创新概况 | 第38-39页 |
3.2 研发机构的总体分布现状与特征 | 第39-42页 |
3.2.1 研发机构分布现状 | 第39-40页 |
3.2.2 研发机构空间总体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3.3 企业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 | 第42-45页 |
3.3.1 重点实验室空间分布现状 | 第43-44页 |
3.3.2 工程技术中心空间分布现状 | 第44-45页 |
3.3.3 企业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5页 |
3.4 政府研究机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 | 第45-48页 |
3.4.1 重点实验室空间分布现状 | 第46-47页 |
3.4.2 工程技术中心空间分布现状 | 第47-48页 |
3.4.3 政府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8页 |
3.5 高校研究机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 | 第48-51页 |
3.5.1 重点实验室空间分布现状 | 第49-50页 |
3.5.2 工程技术中心空间分布现状 | 第50-51页 |
3.5.3 高校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1页 |
3.6 研发机构的都市圈空间分布的等级体系 | 第51-54页 |
3.6.1 研发机构的都市圈空间分布的主体类型 | 第51-53页 |
3.6.2 研发机构的都市圈空间分布的等级体系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城市创新能级测度与体系建构 | 第54-70页 |
4.1 城市创新能级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54-56页 |
4.1.1 城市创新能级评价构建思路和方法 | 第54页 |
4.1.2 城市创新能级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6页 |
4.2 城市创新能级等级体系测度过程 | 第56-59页 |
4.2.1 测度方法选择 | 第56页 |
4.2.2 城市创新能级指数测度模型构建 | 第56-57页 |
4.2.3 城市创新能级指数权重计算 | 第57页 |
4.2.4 指标权重计算步骤 | 第57-58页 |
4.2.5 指标权重值确定 | 第58-59页 |
4.3 城市创新能级等级测度比较分析 | 第59-65页 |
4.3.1 城市创新能级指数测算比较分析 | 第60-61页 |
4.3.2 城市知识创新指数测算比较分析 | 第61-62页 |
4.3.3 城市技术创新指数测算比较分析 | 第62-63页 |
4.3.4 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测算比较分析 | 第63-64页 |
4.3.5 城市创新环境指数测算比较分析 | 第64-65页 |
4.4 城市创新引力度测算比较分析 | 第65-68页 |
4.4.1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的测度 | 第65-67页 |
4.4.2 基于研发人员调查 | 第67-68页 |
4.5 城市创新能级体系 | 第68-70页 |
4.5.1 城市创新能级体系建构 | 第68-69页 |
4.5.2 城市创新能级体系与城市能级体系比较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影响研究 | 第70-86页 |
5.1 创新能级与研发机构整体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 第70-75页 |
5.1.1 创新能级与研发机构数量总体分布耦合关系 | 第70-72页 |
5.1.2 创新能级与研发机构类型总体分布耦合关系 | 第72-73页 |
5.1.3 创新能级与研发机构级别总体分布耦合关系 | 第73-75页 |
5.2 创新能级与各类研发机构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 第75-82页 |
5.2.1 创新能级与企业研发机构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 第75-77页 |
5.2.2 创新能级与政府研发机构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 第77-79页 |
5.2.3 创新能级与高校研发机构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 第79-81页 |
5.2.4 各类研发机构之间的空间分布耦合关系 | 第81-82页 |
5.3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影响规律 | 第82-86页 |
5.3.1 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具有影响作用 | 第83页 |
5.3.2 创新能级对不同主体研发机构类型分布影响系数存在差异 | 第83-84页 |
5.3.3 城市创新能级体系与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体系基本吻合 | 第84页 |
5.3.4 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具有“捆绑效应”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6-9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6-87页 |
6.1.1 两大都市圈研发机构呈现“点轴式”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86页 |
6.1.2 两大都市圈城市形成“双核心”五级创新能级体系 | 第86-87页 |
6.1.3 城市创新能级对各类研发机构空间分布的差异化影响 | 第87页 |
6.2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研发机构布局引导策略建议 | 第87-89页 |
6.2.1 整合两大都市圈研发资源,统筹布局研发机构 | 第87-88页 |
6.2.2 完善研发机构建设主体与类型,推动研发活动的多元开展 | 第88页 |
6.2.3 加大区域知识创新投入,提升研发机构层次等级 | 第88-89页 |
6.3 主要创新点 | 第89页 |
6.3.1 对不同结构特征的都市圈的城市创新能级进行研究 | 第89页 |
6.3.2 构建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体系 | 第89页 |
6.3.3 对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的空间分布影响进行分析 | 第89页 |
6.4 有待进—步研究的问题 | 第89-91页 |
6.4.1 对研发机构其他特性的空间分布研究 | 第90页 |
6.4.2 对研发机构实际运营效率与城市创新能级的比较研究 | 第90页 |
6.4.3 对其它都市圈城市创新能级对研发机构空间分布影响的研究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附录 | 第94-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