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城更新30年--基于事件的城市更新历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0页 |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阐述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4.1 国内外城市更新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1.4.2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小结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南京老城更新阶段与特征 | 第19-43页 |
2.1 南京老城更新阶段划分 | 第19-23页 |
2.2 老城居住更新特征分析 | 第23-31页 |
2.2.1 建设速度 | 第23-24页 |
2.2.2 空间分布 | 第24-26页 |
2.2.3 形态特征 | 第26-28页 |
2.2.4 更新模式 | 第28-30页 |
2.2.5 更新特征总结 | 第30-31页 |
2.3 老城商务办公更新特征分析 | 第31-36页 |
2.3.1 建设速度 | 第31-32页 |
2.3.2 空间分布 | 第32-33页 |
2.3.3 形态特征 | 第33-34页 |
2.3.4 更新模式 | 第34-36页 |
2.3.5 更新特征总结 | 第36页 |
2.4 老城商业服务设施更新特征分析 | 第36-40页 |
2.4.1 空间分布 | 第36-38页 |
2.4.2 形态特征 | 第38页 |
2.4.3 更新模式 | 第38-39页 |
2.4.4 更新特征总结 | 第39-40页 |
2.5 老城道路基础设施更新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2.5.1 路网结构演变特征 | 第40-41页 |
2.5.2 更新模式 | 第41页 |
2.5.3 更新特征总结 | 第41页 |
2.6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南京老城更新典型事件分析 | 第43-68页 |
3.1 政策与规划 | 第44-52页 |
3.1.1 阶段一:体制改革起步规划查漏补缺 | 第44-46页 |
3.1.2 阶段二:制度改革深化规划圈层推进 | 第46-48页 |
3.1.3 阶段三:城市政策细化都市框架初成 | 第48-50页 |
3.1.4 政策与规划事件总结 | 第50-52页 |
3.2 老城南更新与保护 | 第52-57页 |
3.2.1 阶段一:更新起步保护意识淡薄 | 第52-53页 |
3.2.2 阶段二:拆除重建历史特色丧失 | 第53页 |
3.2.3 阶段三:保护开发更新争议频出 | 第53-56页 |
3.2.4 老城南更新与保护事件总结 | 第56-57页 |
3.3 城市中心区建设 | 第57-63页 |
3.3.1 阶段一:政府主导办公建设先行 | 第57-58页 |
3.3.2 阶段二:市场推动商业设施更新 | 第58-59页 |
3.3.3 阶段三:多元推动多种业态发展 | 第59-62页 |
3.3.4 城市中心区建设总结 | 第62-63页 |
3.4 居住区建设 | 第63-65页 |
3.4.1 阶段一:政府主导改善为主 | 第63页 |
3.4.2 阶段二:更新为主快速建设 | 第63页 |
3.4.3 阶段三:高端发展阶层更替 | 第63-64页 |
3.4.4 居住区建设总结 | 第64-65页 |
3.5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 第65-66页 |
3.5.1 阶段一:道路骨架建设 | 第65页 |
3.5.2 阶段二:道路网络完善 | 第65页 |
3.5.3 阶段三:轨道交通建设 | 第65-66页 |
3.5.4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总结 | 第66页 |
3.6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南京老城更新发展探索 | 第68-71页 |
4.1 现阶段老城更新问题研究 | 第68-69页 |
4.1.1 老城人口与建设过密城市环境恶化 | 第68-69页 |
4.1.2 忽视当地居民利益传统社区大量解体 | 第69页 |
4.1.3 更新保护的矛盾突出城市特色丧失 | 第69页 |
4.2 原因探索 | 第69-71页 |
4.2.1 政府监管作用失效 | 第69-70页 |
4.2.2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 第70页 |
4.2.3 城市更新方法滞后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