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抗肿瘤用白藜芦醇—聚合物载体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抗癌药物纳米输送体系第17-29页
        1.2.1 概述第17-18页
        1.2.2 纳米药物输送体系分类第18-27页
        1.2.3 智能型聚合物药物载体第27-29页
    1.3 白藜芦醇简介第29-30页
        1.3.1 白藜芦醇的基本性质第29页
        1.3.2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第29-30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聚乙二醇化白藜芦醇的合成及表征第32-50页
    2.1 引言第32-33页
    2.2 实验部分第33-41页
        2.2.1 实验原料第33-34页
        2.2.2 实验仪器第34页
        2.2.3 实验方法第34-37页
        2.2.4 表征方法第37-4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1-48页
        2.3.1 结构表征第41-42页
        2.3.2 形貌及粒径第42-43页
        2.3.3 溶解度第43-44页
        2.3.4 光稳定性第44-45页
        2.3.5 酸碱稳定性第45页
        2.3.6 抗氧化活性第45-46页
        2.3.7 体外水解曲线第46-47页
        2.3.8 细胞毒性实验第47-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聚乙二醇化白藜芦醇的载药性能研究第50-68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实验部分第51-56页
        3.2.1 实验原料第51-52页
        3.2.2 实验仪器第52页
        3.2.3 实验步骤第52-53页
        3.2.4 表征第53-5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6-65页
        3.3.1 载药性能的影响因素第56-61页
        3.3.2 聚乙二醇化白藜芦醇的载药性能第61-62页
        3.3.3 药物体外溶出性能第62-63页
        3.3.4 细胞毒性第63-64页
        3.3.5 细胞摄取第64-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8页
第四章 pH响应型白藜芦醇载体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研究第68-90页
    4.1 前言第68-70页
    4.2 实验部分第70-77页
        4.2.1 实验原料第70-71页
        4.2.2 实验仪器第71页
        4.2.3 实验步骤第71-74页
        4.2.4 表征第74-7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7-88页
        4.3.1 聚乙二醇-聚组氨酸的合成第77-79页
        4.3.2 组成比例对粒径和电位的影响第79页
        4.3.3 载药性能研究第79-80页
        4.3.4 pH响应行为第80-82页
        4.3.5 形貌及粒径第82页
        4.3.6 释药性能第82-83页
        4.3.7 细胞毒性第83-85页
        4.3.8 细胞摄取第85-86页
        4.3.9 细胞内吞第86-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环状肽c(RGDfK)修饰的白藜芦醇载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90-112页
    5.1 前言第90-91页
    5.2 实验部分第91-100页
        5.2.1 实验原料第91-92页
        5.2.2 实验仪器第92页
        5.2.3 实验步骤第92-96页
        5.2.4 表征第96-10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0-109页
        5.3.1 c(RGDfK)-PEG-PLA-RES的合成第100-102页
        5.3.2 壳聚糖用量对载体粒径及电位的影响第102页
        5.3.3 壳聚糖用量对载药性能的影响第102-103页
        5.3.4 载药纳米粒的形貌及表面电荷第103-104页
        5.3.5 体外释药性能第104-105页
        5.3.6 细胞毒性第105-106页
        5.3.7 细胞摄取第106-107页
        5.3.8 细胞内吞第107-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第六章 白藜芦醇接枝聚乙烯亚胺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第112-132页
    6.1 前言第112-113页
    6.2 实验部分第113-119页
        6.2.1 实验原料第113-114页
        6.2.2 实验仪器第114页
        6.2.3 聚乙烯亚胺-白藜芦醇的合成第114-116页
        6.2.4 性质表征第116-119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9-129页
        6.3.1 白藜芦醇接枝聚乙烯亚胺的合成第119-122页
        6.3.2 聚乙烯亚胺-白藜芦醇的溶解度第122-123页
        6.3.3 形貌与粒径第123-124页
        6.3.4 基因复合物的粒径和Zeta电位第124-125页
        6.3.5 质子缓冲能力第125-126页
        6.3.6 抗蛋白吸附能力第126-127页
        6.3.7 细胞毒性第127-128页
        6.3.8 体外转染第128-129页
    6.4 本章小结第129-132页
第七章 结论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8-150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50-152页
附件第152-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无机层状化合物及其衍生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生物合成及其在生物医药和催化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