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IBRV的分类地位 | 第11页 |
2. IBRV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第11-13页 |
2.1 IBRV的形态特征 | 第11页 |
2.2 理化特性 | 第11-12页 |
2.3 培养特性 | 第12页 |
2.4 抗原性 | 第12页 |
2.5 病原性 | 第12-13页 |
2.6 生态学 | 第13页 |
3. IBR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3.1 IBRV的基因结构 | 第13页 |
3.2 IBRV基因及其编码的主要蛋白 | 第13-15页 |
3.2.1 gB蛋白 | 第13-14页 |
3.2.2 gC蛋白 | 第14页 |
3.2.3 gD蛋白 | 第14页 |
3.2.4 gE蛋白 | 第14页 |
3.2.5 gI蛋白 | 第14-15页 |
3.2.6 gG蛋白 | 第15页 |
3.2.7 TK基因 | 第15页 |
3.2.8 其他基因以及主要功能 | 第15页 |
4. IBRV的致病性 | 第15-17页 |
4.1 呼吸道型 | 第15-16页 |
4.2 生殖道型 | 第16页 |
4.3 脑炎型 | 第16页 |
4.4 结膜炎型 | 第16-17页 |
4.5 流产型 | 第17页 |
5. IBR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5.1 病毒分离 | 第17页 |
5.2 包涵体检查 | 第17页 |
5.3 特异性抗体检测 | 第17-19页 |
5.3.1 中和试验 | 第17页 |
5.3.2 琼脂扩散试验 | 第17-18页 |
5.3.3 间接血凝试验 | 第18页 |
5.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18页 |
5.3.5 纳米胶体金斑点免疫渗滤法 | 第18-19页 |
5.3.6 变态反应检查 | 第19页 |
5.4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19-20页 |
5.4.1 PCR技术 | 第19页 |
5.4.2 DNA探针 | 第19-20页 |
6. 疫苗免疫 | 第20-21页 |
6.1 灭活疫苗 | 第20页 |
6.2 弱毒疫苗 | 第20-21页 |
6.3 亚单位疫苗 | 第21页 |
6.4 基因缺失苗 | 第21页 |
7. IBRV流行现状 | 第21-23页 |
实验一 河南省规模化奶牛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第23-32页 |
1. 引言 | 第2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2.1 材料 | 第23页 |
2.1.1 血清样品 | 第23页 |
2.1.2 实验器材 | 第23页 |
2.1.3 试剂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25页 |
2.2.1 临床发病情况调查 | 第23-24页 |
2.2.2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第24页 |
2.2.2.1 血清样品的检测 | 第24页 |
2.2.2.2 ELISA结果的检测 | 第24页 |
2.2.2.3 数据的整理 | 第24页 |
2.2.3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3.1 整体检测结果 | 第25-27页 |
3.2 不同年龄牛的阳性率 | 第27-28页 |
3.3 不同健康状况的牛的阳性率 | 第28-29页 |
3.4 不同年份的结果对比 | 第29-30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30-32页 |
实验二 河南省规模化奶牛场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 第32-47页 |
1. 引言 | 第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1 材料 | 第32页 |
2.1.1 病料 | 第32页 |
2.1.2 实验器材 | 第32页 |
2.1.3 试剂、耗材 | 第32页 |
2.2 方法 | 第32-34页 |
2.2.1 拭子的处理 | 第32-33页 |
2.2.2 拭子病毒DNA的提取 | 第33页 |
2.2.3 IBRV引物的合成 | 第33页 |
2.2.4 阳性质粒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4.1 质粒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4.2 标准品的制备 | 第34页 |
2.2.5 荧光定量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34页 |
2.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页 |
2.2.7 灵敏性实验 | 第34页 |
2.2.8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34页 |
2.2.9 统计方法 | 第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6页 |
3.2 敏感性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3.3 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 第37-40页 |
3.3.1 牛拭子检测结果 | 第37-40页 |
3.4 不同年龄牛的拭子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3.5 不同健康状况牛的拭子阳性率 | 第41-42页 |
3.6 不同地血清阳性率与拭子阳性率的对比结果 | 第42-43页 |
3.7 不同年龄阶段牛拭子阳性率与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对比 | 第43-44页 |
3.8 拭子阳性检出率与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对比 | 第44-45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45-46页 |
4.1 牛场拭子阳性率情况 | 第45-46页 |
4.2 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应用 | 第46页 |
5.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ABSTRACT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