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清后期(1840~1911年)论文

李提摩太的西学著译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3-24页
    一、研究意义第13-15页
    二、研究综述第15-21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1页
    四、相关概念界定第21-24页
第一章 李提摩太西学著译的历史背景第24-42页
    第一节 宗教历史转型第24-29页
        一、基督新教的时代特征第24-26页
        二、宗教复兴运动与海外传教第26-27页
        三、来华自由派传教士的“以学辅教”第27-29页
    第二节 晚清社会变局第29-35页
        一、外侮日亟与内患方深第29-30页
        二、国人对救亡图存的思考第30-33页
        三、传教士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审视第33-35页
    第三节 李提摩太的文化身份第35-42页
        一、乐善好施的传教士第36-37页
        二、纵横捭阖的政客第37-38页
        三、博学多产的学者第38-42页
第二章 李提摩太西学著译的阶段历程第42-60页
    第一节 入华早期(1870-1889)第42-47页
        一、赈灾中的科学启蒙第42-44页
        二、编译《近事要务》第44-46页
        三、著述《富晋新规》第46-47页
    第二节 主笔《时报》时期(1890-1891)第47-53页
        一、天津《时报》简况第47-48页
        二、《时报》中的西学译介第48-50页
        三、汇编《时事新论》第50-53页
    第三节 执掌广学会时期(1891-1916)第53-60页
        一、组织著译书籍第53-54页
        二、领导发行期刊第54-58页
        三、主持赠书、征文第58-60页
第三章 李提摩太西学著译的主题内容第60-82页
    第一节 政治维新思想第60-67页
        一、《列国变通兴盛记》中的变通与守旧之别第60-63页
        二、《百年一觉》中的乌托邦梦想第63-67页
    第二节 经济图强观念第67-74页
        一、《新政策》等中的“养民新法”第67-70页
        二、《生利分利之别论》中的劳动分配制度第70-74页
    第三节 教育改革意识第74-82页
        一、《七国新学备要》与“综合融会说”第74-77页
        二、《速兴新学条例》与山西大学堂第77-82页
第四章 李提摩太西学著译的模式语言第82-108页
    第一节“西译中述”的合作模式第82-94页
        一、“西译中述”的来龙去脉第82-85页
        二、李提摩太的“西译中述”第85-92页
        三、合作者蔡尔康第92-94页
    第二节 涵化嬗变的著译语言第94-100页
        一、繁多的新名词第95-97页
        二、杂糅的语体特征第97-100页
    第三节 文以载道:《泰西新史揽要》个案研究第100-108页
        一、“文”的重构性第101-103页
        二、“道”的超越性第103-105页
        三、“载”的会通性第105-108页
第五章 李提摩太西学著译的影响评价第108-119页
    第一节 西学著译的进步性第108-114页
        一、传播科学知识第108-110页
        二、探寻“救国良策”第110-112页
        三、催生近代文化思潮第112-114页
    第二节 西学著译的局限性第114-119页
        一、西学著译中的宗教化误释第114-116页
        二、西学著译中的殖民化误导第116-119页
结论第119-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登记表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硝酸盐喷雾热解法制备介孔金属氧化物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1,3-二取代-2-吲哚基及中性吡咯基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