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重组工程法敲除恶臭假单胞菌KT2440和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3032染色体基因

名词缩写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17页
    1 恶臭假单胞菌KT2440第12-13页
        1.1 概述第12页
        1.2 研究进展第12-13页
    2 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3032第13-14页
        2.1 概述第13页
        2.2 研究进展第13-14页
    3 重组第14页
        3.1 基因重组第14页
        3.2 同源重组第14页
    4 重组工程第14-16页
        4.1 重组工程机理第15页
        4.2 重组工程研究进展第15-16页
    5 定点突变第16-17页
第二章 重组工程和Cre/loxP介导的恶臭假单胞菌KT2440无标记基因敲除第17-46页
    第一节 双质粒系统对P.putida KT2440染色体基因的无标记敲除第17-31页
        1 实验材料第17-21页
            1.1 菌株和质粒第17-19页
            1.2 引物及测序第19-20页
            1.3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20-21页
            1.4 主要工具酶及各种化学试剂第21页
            1.5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第21页
        2 实验方法第21-26页
            2.1 常规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第21-24页
            2.2 P.putida KT2440原株及含重组酶诱导表达的P.putida KT2440菌株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DNA的电转化第24页
            2.3 Cre/loxP介导的双质粒系统无标记基因敲除方法第24-26页
            2.4 含sacB基因的质粒消除方法第26页
        3 实验结果第26-31页
            3.1 pLS2352对PP_3948的敲除第26-27页
            3.2 pLS2352和pLS1678双质粒系统对PP_0589的敲除第27-28页
            3.3 pLS2352和pLS1678双质粒系统对PP_1384—PP_1388的敲除第28-29页
            3.4 pLS2352和pLS1678双质粒系统对PP_2064—PP_2069的敲除第29-30页
            3.5 pLS2352和pLS1678双质粒系统对PP_0075——PP_0077的敲除第30-31页
        4 分析与讨论第31页
    第二节 两种单质粒Cre/loxP重组系统对P.putida KT2440染色体基因的敲除第31-36页
        1 实验材料第32页
            1.1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32页
            1.2 主要工具酶及各种化学试剂第32页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来源第32页
        2 实验方法第32-35页
            2.1 常规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第32页
            2.2 含重组酶诱导表达体系的P.putida KT2440菌株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2页
            2.3 Cre/loxP介导的单质粒系统无标记基因敲除方法第32页
            2.4 含sacB基因的质粒消除方法第32页
            2.5 单个Cre/loxP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2-35页
        3 实验结果第35-36页
            3.1 tetR-ptetA-cre基因盒和重组酶表达基因盒整合为单质粒pLS3048对PP_0589的敲除第35页
            3.2 araC-pBAD-cre基因盒和重组酶表达基因盒整合为单质粒pLS3061对PP_0589的敲除第35-36页
        4 分析与讨论第36页
    第三节 一种mekR-PmekA单质粒诱导表达的Cre/loxP重组系统对P.putidaKT2440染色体基因的敲除第36-42页
        1 实验材料第36页
            1.1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36页
            1.2 主要工具酶及各种化学试剂第36页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来源第36页
        2 实验方法第36-38页
            2.1 常规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第36-37页
            2.2 mekR-pmekA-cre基因盒和重组酶表达基因盒整合为单质粒pLS3063的构建第37页
            2.3 含重组酶诱导表达体系的P.putida KT2440菌株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7-38页
        3 实验结果第38-42页
            3.1 pLS3063单质粒系统对PP_0589基因敲除第38-39页
            3.2 pLS3063单质粒系统对PP_1384—PP_1388基因敲除第39-40页
            3.3 pLS3063单质粒系统对PP_2064—PP_2069基因敲除第40-41页
            3.4 pLS3063单质粒系统对PP_0075—PP_0077基因敲除第41-42页
        4 分析与讨论第42页
    第四节 Cre/lox66-lox71系统介导的P.putida KT2440染色体基因的敲除第42-46页
        1 实验材料第43页
            1.1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43页
            1.2 主要工具酶及各种化学试剂第43页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来源第43页
        2 实验方法第43页
            2.1 常规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第43页
            2.2 含诱导重组酶表达体系的P.putida KT2440菌株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3页
            2.3 Cre/lox66-lox71介导的单质粒系统无标记基因敲除方法第43页
        3 实验结果第43-44页
            3.1 P.putida KT2440/pLS2352和pLS1678双质粒系统利用Cre/lox66-lox71对四种基因的敲除第43-44页
            3.2 P.putida KT2440/pLS3063单质粒系统利用Cre/lox66-lox71对四种基因的敲除第44页
        4 分析与讨论第44-46页
第三章 重组工程法敲除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3032染色体基因第46-67页
    第一节 redαβ和recET两种重组系统质粒的构建及对谷氨酸棒状杆菌基因敲除的效率比较第46-57页
        1 实验材料第46-50页
            1.1 菌株和质粒第46-47页
            1.2 引物的合成及测序第47-49页
            1.3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49-50页
            1.4 主要工具酶及各种化学试剂第50页
            1.5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来源第50页
        2 实验方法第50-55页
            2.1 常规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第50页
            2.2 C.glutamicum ATCC 13032及含有重组酶表达载体的C.glutamicumATCC 13032电转感受态细胞制备第50-51页
            2.3 重组工程介导的C.glutamicum ATCC13032基因敲除原理第51页
            2.4 含有recET或redαβ重组酶基因质粒的构建第51-55页
        3 实验结果第55-57页
            3.1 两种重组质粒对C glutamicum ATCC 13032中crtI2基因的敲除第55页
            3.2 两种重组质粒对C glutamicum ATCC 13032中upp基因的敲除第55-56页
            3.3 两种重组系统基因敲除效率的比较第56-57页
            3.4 利用两种系统敲除neo抗性基因第57页
    第二节 recET系统敲除大片段基因及点突变实验第57-61页
        1 实验材料第57页
        2 实验方法第57-58页
            2.1 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方法第57-58页
            2.2 点突变的基本原理原理第58页
        3 实验结果第58-60页
            3.1 recET重组系统对大片段cgp3基因的敲除第58-59页
            3.2 recET重组系统介导的fasR基因点突变第59-60页
        4 分析与讨论第60-61页
    第三节 消除neo抗性基因的不同诱导质粒的构建第61-67页
        1 实验材料第61页
        2 实验方法第61-65页
            2.1 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方法第61页
            2.2 不同质粒的构建第61-65页
        3 实验结果第65-66页
        4 分析与讨论第66-67页
总结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6页
科研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烟曲霉Gβ-like蛋白CpcB(Cross pathway control B)的分子特征及生物学功能研究
下一篇:跨语言词语语义相似词抽取方法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