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真菌(霉菌)与放线菌论文

烟曲霉Gβ-like蛋白CpcB(Cross pathway control B)的分子特征及生物学功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烟曲霉的生物学特性第9页
    1.2 烟曲霉的致病性第9-11页
    1.3 真菌耐药的研究第11-15页
        1.3.1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第11-13页
        1.3.2 真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3 烟曲霉中的耐药机制第14-15页
    1.4 Cross-pathway control调控网络研究进展第15-16页
    1.5 G蛋白信号通路的功能研究概况第16-19页
        1.5.1 G蛋白功能概述第16-17页
        1.5.2 烟曲霉Gβ-like CpcB蛋白的功能介绍第17-19页
第2章 Cross pathway control调控网络蛋白功能研究第19-26页
    2.1 实验材料第19-20页
        2.1.1 本部分所用的菌株与培养基配方第19-20页
        2.1.2 试剂与仪器第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页
        2.2.1 点菌实验第20页
    2.3 实验结果第20-24页
        2.3.1 ΔcpcA对氨基酸饥饿的响应第20-21页
        2.3.2 ΔcapB对氨基酸饥饿的响应第21-23页
        2.3.3 ΔcpcC对氨基酸饥饿的响应第23-24页
    2.4 讨论第24-26页
第3章 WD40蛋白CpcB分子特征研究第26-45页
    3.1 实验材料第26-28页
        3.1.1 本部分所用的菌株、质粒与培养基配方第26-27页
        3.1.2 试剂与仪器第27-28页
    3.2 实验方法第28-34页
        3.2.1 蛋白质模型的构建第28页
        3.2.2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展示第28页
        3.2.3 菌株的构建第28-32页
            3.2.3.1 GFP标记的WD repeat缺失菌株的构建第31-32页
        3.2.4 DNA的小量提取第32-33页
        3.2.5 Western blotting第33-34页
    3.3 实验结果第34-43页
        3.3.1 CpcB的结构特征研究第34-35页
        3.3.2 CpcB蛋白WD repeats的功能研究第35-39页
        3.3.3 WD repeats中G-H和W-D residues功能的研究第39-43页
    3.4 讨论第43-45页
第4章 cpcB突变株药物敏感性研究第45-62页
    4.1 实验材料第45页
        4.1.1 本部分所用的菌株和培养基配方第45页
        4.1.2 试剂与仪器第45页
    4.2 实验方法第45-49页
        4.2.1 抗真菌药物固体培养基的配制和点菌实验第45-46页
        4.2.2 曲霉菌株在液体加药培养基中菌丝生长的显微观察第46页
        4.2.3 曲霉菌株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实验(MIC试验)第46-47页
        4.2.4 总麦角固醇的提取第47页
        4.2.5 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R6G吸收和外排的测定第47-49页
    4.3 实验结果第49-57页
        4.3.1 cpcB突变菌株药物敏感性测试第49-52页
        4.3.2 HPLC分析cpcB突变菌株麦角固醇含量变化第52-55页
        4.3.3 cpcB突变菌株药泵活力变化的测定第55-57页
    4.4 讨论第57-62页
第5章 cpcB突变株毒力分析研究第62-67页
    5.1 实验材料第62页
        5.1.1 本部分所用的菌株和培养基配方第62页
        5.1.2 试剂与仪器第62页
    5.2 实验方法第62-64页
        5.2.1 曲霉感染实验孢子的收集第62页
        5.2.2 小鼠模型的构建第62-63页
        5.2.3 小鼠切片的病理诊断第63-64页
    5.3 实验结果第64-65页
        5.3.1 免疫小鼠模型测试1 G-H突变株毒力第64页
        5.3.2 肺切片染色观察分析1 G-H突变株毒力下降的原因第64-65页
    5.4 讨论第65-67页
第6章 全文结论第67-68页
附录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乙酸乙酯和氯仿的分离研究及工艺包初步设计
下一篇:重组工程法敲除恶臭假单胞菌KT2440和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3032染色体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