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冶金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1页 |
·金属分离科学发展过程 | 第11-17页 |
·火试金法 | 第12页 |
·萃取法 | 第12-13页 |
·沉淀法 | 第13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3-14页 |
·吸附法 | 第14-16页 |
·膜分离法 | 第16-17页 |
·本课题选定目的及意义 | 第17-21页 |
第二章 铜(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金属富集中的应用 | 第2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1页 |
·铜(Ⅱ)配位聚合物(Cu-BDC,Cu-FMA)的合成 | 第21-22页 |
·离子吸附实验研究 | 第22-23页 |
·铜(Ⅱ)配位聚合物的性质研究 | 第23-26页 |
·铜(Ⅱ)配位聚合物(Cu-BDC,Cu-FMA)的组成分析 | 第23页 |
·铜(Ⅱ)配位聚合物(Cu-BDC,Cu-FMA)的红外分析 | 第23-24页 |
·结构推测 | 第24-25页 |
·铜(Ⅱ)配位聚合物的溶解性研究 | 第25页 |
·铜(Ⅱ)配位聚合物的电镜扫描图 | 第25-26页 |
·铜(Ⅱ)配位聚合物形成过程的离子吸附实验研究 | 第26-31页 |
·对苯二甲酸与铜(Ⅱ)离子的吸附实验 | 第26-29页 |
·反丁烯二酸对铜(Ⅱ)离子的吸附实验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聚苯乙烯/马来酸酐的苯酯化产物对稀土的富集过程研究 | 第32-47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32页 |
·仪器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32页 |
·聚苯乙烯/4-(4-溴苯氧基)-4-氧代-2-丁烯酸(PST-BPOBA)的合成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 第32-35页 |
·共聚物PSt/MAN的合成 | 第32页 |
·聚苯乙烯/4-(4-溴苯氧基)-4-氧代-2-丁烯酸(PSt/BPOBA)的合成 | 第32-33页 |
·稀土配合物(RE-PSt/BPOBA)的制备 | 第33-35页 |
·吸附平衡实验 | 第35页 |
·离子吸附实验研究 | 第35-40页 |
·pH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配体用量与金属回收率的关系 | 第36页 |
·等温吸附实验 | 第36-40页 |
·固态物的性质研究 | 第40-46页 |
·PSt/MAN和PSt/BPOBA的1~HNMR | 第40页 |
·PSt/BPOBA及其稀土配合物的一般性质 | 第40页 |
·PSt/BPOBA稀土配合物的红外分析 | 第40-41页 |
·PSt/BPOBA及其配合物的组成分析 | 第41-42页 |
·PSt/BPOBA及其稀土配合物的XRD分析 | 第42-43页 |
·PSt/BPOBA稀土配合物的荧光分析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还原沉淀法去除电解镍阳极液中的微量铜 | 第4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48页 |
·实验设备与分析检测 | 第48页 |
·操作过程 | 第48-49页 |
·还原剂及除铜剂用量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Na_2S_2O_3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49页 |
·Na_2SO_3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除铜时间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除铜温度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体系中铜的形态确定 | 第52-54页 |
·除铜渣物相分析 | 第54页 |
·射线辐照下对除铜效果的影响 | 第54-56页 |
·金川公司电解镍阳极液的除铜结果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沉淀氧化法富集回收工业排放液中的易变价金属 | 第58-65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58页 |
·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分离方法 | 第59-60页 |
·Cl_2的制备 | 第59页 |
·分离过程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 | 第60-64页 |
·镍镁氢氧化物共沉淀的初分离效果 | 第60页 |
·氧化终点的检测 | 第60-63页 |
·镍镁氧化分离效果 | 第63页 |
·沉淀氧化法对金川公司含镍排放液的处理效果 | 第63页 |
·对广西含镍锰矿矿渣酸浸出液的处理效果 | 第63页 |
·产物的扫描电镜图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