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折弯机的概述 | 第10-11页 |
1.2.1 折弯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0页 |
1.2.2 折弯机的发展要求及关键技术 | 第10-11页 |
1.3 数控折弯机节能液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4 液压系统节能技术的基本回路 | 第13-15页 |
1.5 液压系统同步控制技术简介 | 第15页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负载敏感数控折弯机液压同步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第17-25页 |
2.1 负载敏感系统概述 | 第17页 |
2.1.1 负载敏感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17页 |
2.1.2 负载敏感系统的应用前景 | 第17页 |
2.2 LS系统和LUDV系统数学原理分析与对比 | 第17-20页 |
2.2.1 LS系统分析 | 第17-19页 |
2.2.2 LUDV系统分析及与LS系统的对比 | 第19-20页 |
2.3 负载敏感数控折弯机液压同步控制系统方案 | 第20-23页 |
2.3.1 系统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3.2 系统压力补偿原理 | 第22-23页 |
2.4 系统效率分析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负载敏感数控折弯机液压同步控制系统建模理论 | 第25-39页 |
3.1 阀控非对称缸建模理论 | 第25-29页 |
3.1.1 阀控非对称缸的负载——流量方程 | 第25-28页 |
3.1.2 阀控非对称油缸受力方程 | 第28-29页 |
3.1.3 阀控非对称缸数学模型 | 第29页 |
3.2 压力补偿阀与比例方向节流阀组合建模理论 | 第29-31页 |
3.2.1 压力补偿阀与比例方向节流阀组合功能的动态特性方程 | 第29-30页 |
3.2.2 压力补偿阀与比例方向节流阀结合功能的稳态特性方程 | 第30-31页 |
3.3 负载敏感变量泵动态特性建模理论 | 第31-35页 |
3.3.1 负载敏感阀动态特性方程 | 第31-32页 |
3.3.2 恒压阀动态特性方程 | 第32-33页 |
3.3.3 斜盘组件动态特性方程 | 第33-35页 |
3.3.4 变量泵动态特性方程 | 第35页 |
3.4 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第35-37页 |
3.4.1 流量调节动态特性分析 | 第35-37页 |
3.4.2 压力调节动态特性分析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负载敏感数控折弯机液压同步控制系统AMESim建模及仿真 | 第39-50页 |
4.1AMESim高级建模与仿真软件介绍 | 第39页 |
4.2 负载敏感泵的AMESim模型建立及仿真研究 | 第39-44页 |
4.2.1 AMESim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4.2.2 负载敏感泵的AMESim模型验证仿真研究 | 第40-44页 |
4.3 负载敏感数控折弯机液压同步控制系统整体建模及仿真研究 | 第44-46页 |
4.3.1 系统整体建模 | 第44页 |
4.3.2 系统仿真研究 | 第44-46页 |
4.4 分析各种因素对负载敏感数控折弯机液压同步控制系统同步控制精度的影响 | 第46-49页 |
4.4.1 系统泄漏的影响 | 第47页 |
4.4.2 管道阻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3 液压油中气体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4.4.4 液压油中混有杂质的影响 | 第48页 |
4.4.5 压力波动的影响 | 第48页 |
4.4.6 油温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负载敏感数控折弯机液压系统同步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50-65页 |
5.1 同步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50-52页 |
5.1.1 同等控制结构 | 第50页 |
5.1.2 主从控制结构 | 第50-51页 |
5.1.3 交叉耦合控制结构 | 第51页 |
5.1.4 偏差耦合控制结构 | 第51-52页 |
5.1.5 改进的偏差耦合控制结构 | 第52页 |
5.2 PID控制 | 第52-54页 |
5.2.1 PID控制原理 | 第52-53页 |
5.2.2 PID控制各个环节的作用 | 第53页 |
5.2.3 数字PID控制 | 第53-54页 |
5.2.4 数字PID控制的采样周期 | 第54页 |
5.3 单神经元PID控制 | 第54-58页 |
5.3.1 单神经元模型与基本学习规则 | 第54-56页 |
5.3.2 单神经元PID控制器 | 第56-58页 |
5.4 负载敏感数控折弯机几种同步控制方式的建模仿真 | 第58-63页 |
5.4.1 主从PID控制的建模仿真 | 第58页 |
5.4.2 同等PID控制的建模仿真 | 第58-59页 |
5.4.3 增量式PID控制的建模仿真 | 第59-60页 |
5.4.4 偏差耦合控制的建模仿真 | 第60-61页 |
5.4.5 改进的偏差耦合控制建模仿真 | 第61页 |
5.4.6 单神经元PID控制与交叉耦合控制相结合的联合仿真 | 第61-63页 |
5.5 上述各种控制方法的比较 | 第63-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数控折弯机负载敏感系统与定量泵系统节能效率分析 | 第65-72页 |
6.1 定量泵节流调速系统与定量泵LS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65-66页 |
6.1.1 定量泵节流调速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65页 |
6.1.2 定量泵LS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65-66页 |
6.2 定量泵节流调速同步控制系统与定量泵LS同步控制系统的建模 | 第66-67页 |
6.3 系统能耗分析 | 第67-71页 |
6.3.1 对快速下降工况进行能耗分析 | 第67-68页 |
6.3.2 对工作工况进行能耗分析 | 第68-69页 |
6.3.3 对保压工况进行能耗分析 | 第69-70页 |
6.3.4 对回程工况进行能耗分析 | 第70-71页 |
6.4 对数控折弯机各系统进行能耗分析及对比 | 第7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本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72-73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72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在校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