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无线定位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蜂窝网无线定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课题的论文内容组织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蜂窝网无线定位技术概述 | 第16-28页 |
2.1 蜂窝网无线定位基本原理简介 | 第16-18页 |
2.1.1 基于场强的定位方法 | 第16-17页 |
2.1.2 基于时延的定位方法 | 第17-18页 |
2.1.3 基于角度的定位方法 | 第18页 |
2.1.4 混合定位方法 | 第18页 |
2.2 常用定位参数估计方法 | 第18-21页 |
2.2.1 TOA测量值估计 | 第19-20页 |
2.2.2 TDOA测量值估计 | 第20页 |
2.2.3 AOA测量值估计 | 第20-21页 |
2.3 各代蜂窝网络定位技术介绍 | 第21-23页 |
2.3.1 GSM通信系统中的定位技术 | 第21-22页 |
2.3.2 3G网络中用到的定位技术 | 第22页 |
2.3.3 LTE通信系统中的定位技术 | 第22-23页 |
2.4 无线定位误差来源 | 第23-25页 |
2.4.1 NLOS误差 | 第23-24页 |
2.4.2 阴影效应 | 第24页 |
2.4.3 多径衰落 | 第24-25页 |
2.4.4 人体阴影 | 第25页 |
2.4.5 多址干扰 | 第25页 |
2.4.6 其它误差原因 | 第25页 |
2.5 定位性能的评价标准 | 第25-27页 |
2.5.1 均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 | 第26页 |
2.5.2 克拉美罗界 | 第26页 |
2.5.3 累计分布函数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NLOS散射体模型及NLOS误差的识别与抑制 | 第28-38页 |
3.1 散射体模型 | 第28-30页 |
3.1.1 散射体圆环模型 | 第28-29页 |
3.1.2 散射体圆盘模型 | 第29-30页 |
3.2 NLOS识别技术 | 第30-33页 |
3.2.1 联合似然比检验法 | 第30-31页 |
3.2.2 基于选择模型的NLOS识别算法 | 第31-33页 |
3.2.3 基于数学统计特性的识别算法 | 第33页 |
3.3 NLOS误差抑制技术 | 第33-36页 |
3.3.1 加权最小二乘法 | 第34页 |
3.3.2 约束最小二乘法 | 第34-35页 |
3.3.3 残差加权算法 | 第35-36页 |
3.3.4 最大似然算法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TOA/AOA混合定位算法研究 | 第38-48页 |
4.1 基于非线性最优化的定位算法 | 第38-40页 |
4.2 基于线性优化的定位方法 | 第40-41页 |
4.3 基于几何关系的定位方法 | 第41-44页 |
4.3.1 TA-CA6算法描述 | 第43-44页 |
4.4 性能仿真分析 | 第44-47页 |
4.4.1 仿真模型 | 第44页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NLOS减弱TOA/AOA混合定位算法 | 第48-65页 |
5.1 改进的线性混合定位算法 | 第48-53页 |
5.1.1 定位模型 | 第48-49页 |
5.1.2 算法描述 | 第49-50页 |
5.1.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5.2 基于单次反射圆模型的定位算法 | 第53-59页 |
5.2.1 定位过程 | 第53-56页 |
5.2.2 计算过程 | 第56-57页 |
5.2.3 算法中的异常处理 | 第57页 |
5.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5.3 基于MIMO的单站混合定位算法 | 第59-64页 |
5.3.1 定位过程 | 第59-61页 |
5.3.2 基本粒子群算法 | 第61页 |
5.3.3 改进粒子群算法 | 第61-62页 |
5.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5页 |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9-70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