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忆阻混沌系统相关理论与设计方法 | 第14-35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混沌基本理论 | 第14-19页 |
2.2.1 混沌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15页 |
2.2.2 混沌的定义与特征 | 第15-17页 |
2.2.3 共存混沌吸引子 | 第17-19页 |
2.3 数值分析方法 | 第19-23页 |
2.3.1 相轨图和时域波形图 | 第19-20页 |
2.3.2 Lyapunov指数和Lyapunov维数 | 第20-21页 |
2.3.3 分岔 | 第21-22页 |
2.3.4 Poincaré截面 | 第22-23页 |
2.3.5 功率谱 | 第23页 |
2.4 忆阻器相关理论 | 第23-29页 |
2.4.1 忆阻器概念及特征 | 第23-26页 |
2.4.2 忆阻器的数学模型 | 第26-27页 |
2.4.3 惠普忆阻器 | 第27-29页 |
2.5 忆阻混沌电路设计 | 第29-34页 |
2.5.1 设计方法 | 第29-30页 |
2.5.2 基于荷控忆阻器的混沌电路 | 第30-32页 |
2.5.3 基于磁控忆阻器的混沌电路 | 第32-33页 |
2.5.4 含磁控和荷控两种忆阻器的混沌电路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新型浮地忆阻混沌电路设计 | 第35-46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浮地忆阻混沌系统 | 第35-38页 |
3.3 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38-40页 |
3.3.1 耗散性 | 第38页 |
3.3.2 平衡点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38-39页 |
3.3.3 电路参数对系统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 吸引子 | 第40-43页 |
3.4.1 奇怪吸引子 | 第40-41页 |
3.4.2 共存吸引子 | 第41-43页 |
3.4.3 对称吸引子 | 第43页 |
3.5 Hopf分岔分析 | 第43-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含三个忆阻器的六阶混沌电路研究 | 第46-60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采用的忆阻器模型 | 第47页 |
4.3 含三个忆阻器的混沌电路 | 第47-49页 |
4.4 系统的基本动力学特性 | 第49-56页 |
4.4.1 平衡点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49-52页 |
4.4.2 随电路参数变化的动力学分析 | 第52-53页 |
4.4.3 暂态混沌与阵发周期现象 | 第53-54页 |
4.4.4 随忆阻器初始状态变化的的动力学分析 | 第54-56页 |
4.5 探索吸引子 | 第56-58页 |
4.5.1 奇怪吸引子与叠加型吸引子 | 第56-57页 |
4.5.2 探索各忆阻器间的能量信号 | 第57-58页 |
4.5.3 共存吸引子 | 第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3页 |
5.1 总结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个人简历 | 第69-70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