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3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9-2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24-30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7-3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0-3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31-3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3.4 可能创新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农业贷款可得性理论基础与内涵 | 第35-45页 |
2.1 农业贷款与贷款可得性相关概念 | 第35-38页 |
2.1.1 农业贷款相关概念 | 第35页 |
2.1.2 农业贷款概念、类型及本文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2.1.3 贷款可得性相关概念 | 第36-37页 |
2.1.4 本文对贷款可得与排斥定义 | 第37-38页 |
2.2 农业贷款可得性相关理论 | 第38-41页 |
2.2.1 信贷配给理论 | 第38-39页 |
2.2.2 利率管制理论 | 第39-40页 |
2.2.3 资产组合理论与贷款可得性 | 第40-41页 |
2.3 贷款绩效与贷款可得性之间关系 | 第41-42页 |
2.3.1 贷款绩效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2.3.2 贷款绩效与贷款可得性之间关系 | 第42页 |
2.4 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与贷款可得性相互关系 | 第42-45页 |
2.4.1 农业发展过程 | 第42-43页 |
2.4.2 农业发展与贷款可得性关系 | 第43页 |
2.4.3 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与贷款可得性相互关系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我国农业贷款可得性与机构分布现状 | 第45-53页 |
3.1 我国贷款行业分布与农业贷款可得性现状 | 第45-48页 |
3.1.1 贷款行业分布与农业贷款占比 | 第45页 |
3.1.2 农林牧渔业贷款可得状况 | 第45-46页 |
3.1.3 农产品加工业贷款可得状况 | 第46-47页 |
3.1.4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占比看农业贷款可得状况 | 第47-48页 |
3.2 我国农业贷款供给主体及贷款匹配性评价 | 第48-53页 |
3.2.1 农业贷款供给主体构成 | 第48-51页 |
3.2.2 我国农业贷款机构分布情况 | 第51-52页 |
3.2.3 我国农业贷款的机构匹配性评价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产业比较下的农业项目贷款绩效测算与可得性分析 | 第53-70页 |
4.1 贷款绩效评价模型原理与假设 | 第53-54页 |
4.1.1 模型原理 | 第53-54页 |
4.1.2 模型假设 | 第54页 |
4.2 贷款绩效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 第54-57页 |
4.2.1 还款后剩余RaR | 第54-55页 |
4.2.2 贷款在险价值VaR | 第55页 |
4.2.3 贷款经济资本占用EC | 第55-56页 |
4.2.4 贷款经济增加值EVA与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测算 | 第56-57页 |
4.3 数据来源与参数选择 | 第57-59页 |
4.3.1 数据来源与调整 | 第57-58页 |
4.3.2 参数选择 | 第58-59页 |
4.4 计算结果 | 第59-62页 |
4.5 农业项目贷款绩效与可得性分析 | 第62-64页 |
4.5.1 相对绩效指标与可得性分析 | 第62-63页 |
4.5.2 绝对绩效指标与可得性分析 | 第63-64页 |
4.6 农业盈利状况、规模发展水平与贷款可得性的继续讨论 | 第64-69页 |
4.6.1 农业项目盈利状况与贷款可得性 | 第64-68页 |
4.6.2 农业项目规模发展水平与贷款可得性 | 第68-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农业项目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70-86页 |
5.1 农业生产环节项目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70-73页 |
5.1.1 影响因素选择及预期影响方向 | 第70-71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71页 |
5.1.3 模型构建 | 第71-73页 |
5.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5.2.1 回归结果 | 第73-74页 |
5.2.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5.3 农业生产环节项目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 第75页 |
5.4 工业项目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75-77页 |
5.4.1 数据来源 | 第76页 |
5.4.2 模型设定 | 第76页 |
5.4.3 模型构建 | 第76-77页 |
5.5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77-80页 |
5.6 农产品加工业贷款可得性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83页 |
5.6.1 贷款可得性差距影响因素分解 | 第80-82页 |
5.6.2 农产品加工业贷款可得性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 第82-83页 |
5.7 农产品加工业项目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 第8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六章 农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与可得状况分析 | 第86-99页 |
6.1 农业生产环节流动资金贷款状况 | 第86-89页 |
6.1.1 农业生产环节的农户融资状况 | 第86-89页 |
6.1.2 农业生产环节的农业公司融资情况 | 第89页 |
6.2 农产品加工业财务结构与流动资金地位 | 第89-90页 |
6.3 农产品加工业流动资金融资状况测算 | 第90-93页 |
6.3.1 农产品加工业流动资金缺口测算 | 第91页 |
6.3.2 农产品加工业流动资金实际融资额与融资实现率 | 第91-92页 |
6.3.3 测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92-93页 |
6.4 农产品加工业流动资金融资可得影响因素分析 | 第93-97页 |
6.4.1 模型设定 | 第94-95页 |
6.4.2 样本选取 | 第95页 |
6.4.3 模型构建 | 第95-96页 |
6.4.4 计量经济学检验 | 第96页 |
6.4.5 经济分析 | 第96-97页 |
6.5 农产品加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9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七章 贷款可得视角下的农业支持政策评价 | 第99-107页 |
7.1 基于贷款可得视角的我国农业支持政策 | 第99-103页 |
7.1.1 农产品收益支持政策 | 第99-100页 |
7.1.2 农业规模发展支持政策 | 第100-102页 |
7.1.3 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支持政策 | 第102-103页 |
7.2 国外相关农业支持政策 | 第103-105页 |
7.2.1 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第103-104页 |
7.2.2 规模发展支持政策 | 第104页 |
7.2.3 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支持政策 | 第104-105页 |
7.3 基于贷款可得视角的我国农业支持政策评价 | 第105-106页 |
7.3.1 价格支持范围有待扩大 | 第105页 |
7.3.2 规模化发展诸多制约因素尚需解决 | 第105-106页 |
7.3.3 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 第10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107-113页 |
8.1 全文结论 | 第107页 |
8.2 对策建议 | 第107-111页 |
8.2.1 贷款可得视角下的农业支持政策建议 | 第107-109页 |
8.2.2 农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建议 | 第109-111页 |
8.3 研究不足与讨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附录 | 第123-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作者简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