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气候背景场 | 第11页 |
1.2.2 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大尺度环境场 | 第11-13页 |
1.2.3 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天气尺度扰动 | 第13-14页 |
1.2.4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5 近赤道热带气旋生成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西北太平洋近赤道热带气旋生成的特征分析 | 第18-32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资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3 西北太平洋近赤道TC的概况 | 第20-23页 |
2.4 西北太平洋近赤道TC生成的大尺度流场特征 | 第23-29页 |
2.5 大尺度环境场对西北太平洋近赤道TC生成的贡献 | 第29-31页 |
2.6 总结与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为什么西北太平洋近赤道热带气旋与总热带气旋呈相反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资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3 相反的季节变化 | 第34-36页 |
3.4 环境因子的相对贡献 | 第36-41页 |
3.4.1 GPI指数和TC生成 | 第36-39页 |
3.4.2 环境因子的相对贡献 | 第39-41页 |
3.5 季节变化相反的原因 | 第41-45页 |
3.5.1 环境因子的相对贡献 | 第41-43页 |
3.5.2 垂直风切变的贡献 | 第43-45页 |
3.6 总结与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大尺度背景场与天气尺度扰动对西北太平洋冬半年近赤道热带气旋生成的作用分析 | 第46-64页 |
4.1 引言 | 第46-48页 |
4.2 资料和方法 | 第48页 |
4.3 大尺度背景场特征 | 第48-50页 |
4.4 天气尺度扰动分类 | 第50-61页 |
4.4.1 天气尺度扰动西传类 | 第53-55页 |
4.4.2 天气尺度扰动越赤道北传类 | 第55-57页 |
4.4.3 天气尺度扰动东传类 | 第57-59页 |
4.4.4 天气尺度扰动传播缓慢型 | 第59-61页 |
4.5 ISO对近赤道TC生成的影响 | 第61-63页 |
4.6 总结与讨论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4-66页 |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