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基于clicker的大学物理研讨课实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11-13页
        1.3.1 研究目的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13页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3-15页
    2.1 研讨课的概念界定第13页
    2.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3-15页
        2.2.1 支架式教学理论第13-14页
        2.2.2 混合式学习理论第14-15页
第3章 基于clicker的大学物理研讨课的实施模式和案例分析第15-36页
    3.1 基于clicker的大学物理研讨课实施模式第15-18页
        3.1.1 实施流程第15-17页
        3.1.2 评价模式第17-18页
    3.2 基于clicker的大学物理课案例分析第18-36页
        3.2.1 先讲解后研讨式新授课第18-23页
        3.2.2 先研讨后讲解型新授课第23-30页
        3.2.3 研讨型习题课第30-36页
第4章 基于clicker的大学物理研讨课实施效果分析第36-47页
    4.1 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第36-37页
        4.1.1 学生的满意度第36页
        4.1.2 学生的学习兴趣第36页
        4.1.3 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第36-37页
    4.2 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第37-41页
        4.2.1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37页
        4.2.2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第37-41页
    4.3 研讨过程中学生概念转变的类型及原因分析第41-45页
        4.3.1 由对到对的原因分析第42-43页
        4.3.2 由对到错的原因分析第43-44页
        4.3.3 由错到对的原因分析第44-45页
        4.3.4 由错到错的原因分析第45页
    4.4 学生研讨过程中说服同伴常用的方法第45-47页
第5章 总结与反思第47-49页
    5.1 研究结论第47-48页
        5.1.1 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第47页
        5.1.2 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第47页
        5.1.3 学生研讨过程中投票结果转变分析第47页
        5.1.4 对研讨课的实施建议第47-48页
    5.2 研究反思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附录1: 基于clicker的大学物理研讨课调查问卷第51-56页
附录2: 基于clicker的大学物理研讨课访谈提纲第56-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前端模块注塑过程仿真分析和模具的结构优化
下一篇:基于动力学的立井刚性罐道导向平顺性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