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19页 |
1.1.2 时代背景 | 第19-20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1.3.2 对比分析法 | 第21页 |
1.3.3 系统研究法 | 第21-22页 |
1.3.4 实地调研法 | 第22页 |
1.3.5 案例分析法 | 第22页 |
1.3.6 模型法 | 第22页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城市空间肌理的概述与研究理论 | 第24-31页 |
2.1 城市空间肌理的概念 | 第24-25页 |
2.1.1 城市空间肌理的定义 | 第24页 |
2.1.2 城市空间肌理的特征 | 第24页 |
2.1.3 城市空间肌理的分类 | 第24-25页 |
2.2 城市空间肌理理论的发展研究综述 | 第25-30页 |
2.2.1 基于形态学的城市空间肌理研究 | 第25-28页 |
2.2.2 基于环境行为学研究的城市空间肌理研究 | 第28-29页 |
2.2.3 基于地理学的城市空间肌理研究 | 第29页 |
2.2.4 基于文化和社会学的城市空间肌理研究 | 第29-30页 |
2.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合肥老城区城市空间肌理的现状分析 | 第31-59页 |
3.1 合肥城市概况 | 第31-32页 |
3.1.1 地理概况 | 第31页 |
3.1.2 行政区划 | 第31页 |
3.1.3 文化概况 | 第31-32页 |
3.2 合肥老城区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32-33页 |
3.2.1 老城区形成阶段(——1949) | 第32-33页 |
3.2.2 老城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阶段(1949——2005) | 第33页 |
3.2.3 老城区城市转型发展阶段(2006至今) | 第33页 |
3.3 空间肌理现状分析 | 第33-42页 |
3.3.1 图底分析 | 第33-35页 |
3.3.2 联系分析 | 第35-37页 |
3.3.3 场所分析 | 第37-38页 |
3.3.4 认知意象分析 | 第38-42页 |
3.4 建筑肌理 | 第42-46页 |
3.4.1 建筑质量分析 | 第42页 |
3.4.2 容积率分析 | 第42-43页 |
3.4.3 建筑权属分析 | 第43-44页 |
3.4.4 建筑肌理评价 | 第44-46页 |
3.5 街道与广场 | 第46-54页 |
3.5.1 城市街道 | 第46-52页 |
3.5.2 城市广场 | 第52-54页 |
3.6 公园与绿地 | 第54-57页 |
3.6.1 城市公园 | 第55-56页 |
3.6.2 街头绿地 | 第56-57页 |
3.7 滨水景观 | 第57-58页 |
3.7.1 护城河——环状水系的雏形 | 第57页 |
3.7.2 修建城市公园——水系肌理发展 | 第57-58页 |
3.7.3 环城公园建设——形成现状水系肌理 | 第58页 |
3.8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合肥老城区城市空间肌理的演变 | 第59-81页 |
4.1 合肥老城区城市空间肌理演变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59-70页 |
4.1.1 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 第59-60页 |
4.1.2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 第60-63页 |
4.1.3 文化思想因素的影响 | 第63-70页 |
4.2 合肥老城区城市空间肌理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 第70-75页 |
4.2.1 古代合肥城市空间肌理的形成 | 第70-71页 |
4.2.2 古代合肥城市肌理的发展与兴盛 | 第71-73页 |
4.2.3 古代合肥城市肌理的衰败 | 第73-74页 |
4.2.4 外来文化的侵入与近代城市空间肌理的融合 | 第74-75页 |
4.3 合肥老城区城市空间肌理的进化步入发展高潮 | 第75-77页 |
4.4 合肥老城区城市空间肌理走向新的转型 | 第77-79页 |
4.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合肥老城区城市空间肌理改造与更新 | 第81-87页 |
5.1 合肥老城区城市空间肌理存在的问题 | 第81-82页 |
5.1.1 交通布局混乱,城市拥堵严重 | 第81页 |
5.1.2 街区多脏、杂、乱,城市天际线破碎 | 第81-82页 |
5.1.3 用地布局不合理,公共设施缺失 | 第82页 |
5.2 合肥老城区城市空间肌理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 第82-85页 |
5.2.1 构建立体交通,重塑城市街景 | 第82-83页 |
5.2.2 注重尺度塑造,打造良好界面 | 第83-84页 |
5.2.3 优化用地布局,建设配套设施 | 第84页 |
5.2.4 建筑分级保护,体现地域特色 | 第84-85页 |
5.2.5 完善公共参与,加强监督管理 | 第85页 |
5.3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合肥市城隍庙地区空间肌理改造与更新 | 第87-111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87-93页 |
6.1.1 地块区位 | 第87页 |
6.1.2 历史沿革 | 第87页 |
6.1.3 改造范围 | 第87-88页 |
6.1.4 地块重点建筑肌理调研及分析 | 第88-93页 |
6.2 合肥城隍庙地区空间肌理演变 | 第93-95页 |
6.2.1 空间肌理演变要素分析 | 第93-94页 |
6.2.2 衰败的要素分析 | 第94页 |
6.2.3 未来演变方向——追求文化与品质 | 第94-95页 |
6.3 合肥城隍庙地区空间肌理改造 | 第95-111页 |
6.3.1 文化主题定位研究 | 第95-97页 |
6.3.2 整体风貌改造 | 第97-101页 |
6.3.3 重点建筑肌理改造 | 第101-11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6页 |
7.1 总结 | 第111-112页 |
7.1.1 研究结论 | 第111-112页 |
7.1.2 研究不足 | 第112页 |
7.2 展望:合肥城市空间肌理发展趋势 | 第112-116页 |
7.2.1 从“绿廊扇叶”到“智慧风车” | 第113-114页 |
7.2.2 从“环城翡翠”到“城市森林” | 第114-115页 |
7.2.3 从“全市中心”到“科教公园”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