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启蒙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李贽启蒙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渊源 | 第13-24页 |
2.1 李贽启蒙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3-15页 |
2.1.1 时代背景 | 第13页 |
2.1.2 文化背景 | 第13-14页 |
2.1.3 家庭背景 | 第14-15页 |
2.2 李贽启蒙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5-24页 |
2.2.1 儒学渊源 | 第16-19页 |
2.2.2 道学渊源 | 第19-20页 |
2.2.3 佛学渊源 | 第20-24页 |
第3章 李贽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4-34页 |
3.1 “最初一念之本心”:个性自由与解放思想 | 第25-27页 |
3.1.1 “童心即真心”的个性自觉 | 第25-26页 |
3.1.2 个性自由与个性独立思想 | 第26-27页 |
3.2 “天下无一人不生知”:天赋平等思想 | 第27-31页 |
3.2.1 “圣人与凡人一”:圣凡平等 | 第28-29页 |
3.2.2 “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君民平等 | 第29-30页 |
3.2.3 “大道不分男女”:男女平等 | 第30-31页 |
3.3 “人必有私”:功利主义道德观 | 第31-34页 |
3.3.1 “私者,人之心也” | 第31-32页 |
3.3.2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第32-34页 |
第4章 李贽启蒙思想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 第34-41页 |
4.1 李贽启蒙思想的特点 | 第34-36页 |
4.1.1 改良性 | 第34-35页 |
4.1.2 矛盾性 | 第35页 |
4.1.3 零碎性 | 第35-36页 |
4.2 李贽启蒙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36-41页 |
4.2.1 对晚明社会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2 对清代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3 对清末民初的影响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