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西湖景区网络形象与旅游流耦合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2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1.2.2 实践意义第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4-21页
        1.3.1 旅游目的地网络形象研究第14-19页
        1.3.2 旅游流研究第19页
        1.3.3 旅游流与在线信息流关系研究第19-20页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0-21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1-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24页
2 重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4-32页
    2.1 旅游目的地网络形象第24-27页
        2.1.1 概念及内涵第24页
        2.1.2 组成要素第24-25页
        2.1.3 影响因素第25-26页
        2.1.4 旅游目的地网络形象系统第26-27页
    2.2 旅游流第27-29页
        2.2.1 概念及内涵第27页
        2.2.2 旅游流特征第27-28页
        2.2.3 旅游流系统第28-29页
    2.3 耦合协调理论第29-30页
        2.3.1 基本概念第29-30页
        2.3.2 耦合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第30页
    2.4 系统论第30页
    2.5 和谐理论第30-31页
    2.6 灰色系统理论第31页
    2.7 扎根理论第31-32页
3 西湖景区旅游流与网络形象发展现状分析第32-41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32页
    3.2 旅游流发展现状分析第32-34页
    3.3 网络形象发展现状分析第34-41页
        3.3.1 文本采集第34-35页
        3.3.2 数据处理第35-37页
        3.3.3 网络形象基础属性值计算第37-38页
        3.3.4 结果分析第38-41页
4 耦合协调模型指标设计与构建第41-50页
    4.1 指标选取与构建模型第41-44页
        4.1.1 旅游目的地网络形象系统指标筛选第41-42页
        4.1.2 旅游流系统指标筛选第42-43页
        4.1.3 构建耦合模型第43-44页
    4.2 系统耦合的评价方法及标准第44-48页
        4.2.1 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第44页
        4.2.2 耦合度函数第44页
        4.2.3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评价标准第44-45页
        4.2.4 权重确定方法第45-48页
    4.3 数据来源和处理说明第48-50页
        4.3.1 数据来源第48页
        4.3.2 标准化处理第48-50页
5 西湖景区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系统耦合关系时序演变第50-66页
    5.1 旅游流与网络形象耦合系统权重确立第50页
    5.2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历时性分析第50-54页
        5.2.1 旅游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历时性分析第50-52页
        5.2.2 网络形象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历时性分析第52-54页
    5.3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耦合度历时性分析第54-57页
        5.3.1 旅游流系统与认知形象系统耦合度历时性分析第55-56页
        5.3.2 旅游流系统与情感形象系统耦合度历时性分析第56-57页
        5.3.3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系统耦合度历时性分析第57页
    5.4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历时性分析第57-66页
        5.4.1 旅游流系统与认知形象系统耦合协调度历时性分析第57-61页
        5.4.2 旅游流系统与情感形象系统耦合协调度历时性分析第61-63页
        5.4.3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系统耦合协调度历时性分析第63-66页
6 西湖景区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系统耦合关系预测及提升建议第66-70页
    6.1 灰色预测模型第66页
    6.2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耦合关系模拟预测分析第66-67页
    6.3 旅游流系统与网络形象及其子系统耦合关系提升策略第67-70页
7 研究结论和展望第70-73页
    7.1 主要结论第70-71页
    7.2 主要贡献第71页
    7.3 不足和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项目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立体匹配技术在波浪摄影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单目视觉的水下目标识别和定位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