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AVO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10页
    1.2 双相介质理论综述第10-11页
    1.3 双相介质理论的国内外发展第11-13页
        1.3.1 AVO技术的发展第11-12页
        1.3.2 双相介质理论的发展第12-13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2章 双相介质地球物理模型研究第15-22页
    2.1 双相介质PTL模型第15页
    2.2 双相介质EDA模型第15-16页
    2.3 双相介质PTL+EDA混合模型第16页
    2.4 双相介质中的广义胡克定律第16-19页
    2.5 双相介质中的广义达西定律第19-21页
    2.6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双相介质的理论基础第22-39页
    3.1 Biot理论第22-32页
        3.1.1 含有流体的孔隙介质的应力应变关系第22-25页
        3.1.2 无耗散情况下的动力关系第25-28页
        3.1.3 纯弹性波的传播方程第28-32页
    3.2 双相介质理论第32-38页
        3.2.1 BISQ理论模型第33-34页
        3.2.2 BISQ动力方程第34-35页
        3.2.3 BISQ模型流体压力分析第35页
        3.2.4 纵波速度与衰减第35-36页
        3.2.5 BISQ模型的分析与讨论第36页
        3.2.6 品质因子和纵波速度的近似表达第36-37页
        3.2.7 低频极限和高频极限第37-38页
        3.2.8 特征喷射流长度第38页
    3.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双相介质AVO方程及其演化第39-49页
    4.1 双相介质与双相介质分界面第39-42页
    4.2 单相介质与双相介质分界面第42页
    4.3 双相介质与单项介质分界面第42-43页
    4.4 单相介质与单项介质分界面第43-44页
    4.5 储层弹性参数的求取第44-48页
        4.5.1 双相介质弹性参数的求取第44-47页
        4.5.2 双相介质质量参数的求取第47-48页
        4.5.3 双相介质固、液相振幅比的求取第48页
    4.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理论模型的数值分析第49-61页
    5.1 双相介质方程与Zoeppritz方程的比较第49-51页
    5.2 双相介质退化方程与Zoeppritz方程的比较第51-52页
    5.3 双相介质半退化方程的比较第52-53页
    5.4 双相介质储层的油水识别第53-57页
        5.4.1 双相介质储层顶界面模型第54-56页
        5.4.2 双相介质储层底界面模型第56-57页
    5.5 双相介质储层孔隙度敏感性分析第57-60页
    5.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6章 双相介质BISQ模型反演第61-72页
    6.1 BISQ模型目标方程第61-63页
    6.2 一种改进的遗传反演算法第63-67页
    6.3 模型实例第67-71页
    6.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结论第72-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业板制造业股权结构对财务风险影响研究
下一篇: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