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 1.1 前言 | 第13页 | 
| 1.2 大肠杆菌简介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 1.2.1 大肠杆菌的简介 | 第13-14页 | 
| 1.2.2 大肠杆菌的危害 | 第14页 | 
| 1.3 常见大肠杆菌检测方法 | 第14-16页 | 
| 1.3.1 传统方法 | 第15页 | 
| 1.3.2 免疫学方法 | 第15-16页 | 
| 1.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6页 | 
| 1.4 荧光及荧光分析法简介 | 第16-22页 | 
| 1.4.1 荧光的产生 | 第16-17页 | 
| 1.4.2 荧光光谱的基本简介及其主要参量 | 第17-18页 | 
| 1.4.3 荧光分析法及其在监测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1.4.4 荧光分子探针简介 | 第19-22页 | 
| 1.5 纳米材料在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 1.5.1 量子点-脱氧核酶复合物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1.5.2 石墨烯及其复合物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页 | 
| 1.5.3 磁性纳米材料简介及其应用 | 第23-24页 | 
| 1.5.4 其它纳米材料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 1.6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25页 | 
|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第2章 磁性富集荧光法检大肠杆菌目标DNA的研究 | 第26-42页 | 
| 2.1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 2.1.1 化学试剂及仪器 | 第26-27页 | 
| 2.1.2 捕获探针,释放探针和目标单链DNA碱基序列 | 第27-28页 | 
| 2.1.3 磁性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 第28-29页 | 
| 2.1.4 捕获探针的荧光标记 | 第29-31页 | 
| 2.1.5 杂交实验及荧光检测 | 第31-32页 |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 2.2.1 实验原理 | 第32-33页 | 
| 2.2.2 磁性氧化石墨烯对捕获探针的吸附 | 第33-35页 | 
| 2.2.3 杂交温度与时间的优化 | 第35-37页 | 
| 2.2.4 富集倍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 2.2.5 释放探针浓度 | 第38-39页 | 
| 2.2.6 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与灵敏度 | 第39-4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3章 磁性富集荧光法检测大肠杆菌的实际应用 | 第42-53页 | 
| 3.1 实验部分 | 第42-49页 | 
|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2-43页 | 
| 3.1.2 菌株的培养与细菌数量 | 第43-47页 | 
| 3.1.3 大肠杆菌O157:H7 DNA提取 | 第47-48页 | 
| 3.1.4 杂交试验及荧光检测 | 第48-49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 3.2.1 灵敏度分析 | 第49-51页 | 
| 3.2.2 与其他相似方法的比较 | 第5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