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相关图文法及其应用研究
Abstract | 第6-8页 |
摘要 | 第9-11页 |
致谢 | 第11-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7页 |
1.1 可视化语言与图文法 | 第19-24页 |
1.1.1 图 | 第19-20页 |
1.1.2 可视化语言 | 第20-23页 |
1.1.3 图文法 | 第23-24页 |
1.2 上下文相关图文法 | 第24-32页 |
1.2.1 研究上下文相关图文法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1.2.2 上下文相关图文法的概念 | 第26-28页 |
1.2.3 上下文相关图文法的形式框架 | 第28-30页 |
1.2.4 上下文相关图文法的问题与挑战 | 第30-32页 |
1.3 研究现状概述 | 第32-34页 |
1.4 本文工作与贡献 | 第34-35页 |
1.5 论文组织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相关工作 | 第37-57页 |
2.1 图重写 | 第37-42页 |
2.1.1 图重写规则形式 | 第38-39页 |
2.1.2 嵌入机制类型 | 第39-40页 |
2.1.3 图重写与图文法 | 第40-41页 |
2.1.4 图文法的图语言 | 第41-42页 |
2.1.5 图文法的研究方法 | 第42页 |
2.2 图文法的代数方法 | 第42-45页 |
2.2.1 双外推方法 | 第42-44页 |
2.2.2 单外推方法 | 第44-45页 |
2.3 上下文无关图文法 | 第45-49页 |
2.3.1 结点替换图文法 | 第46-48页 |
2.3.2 超边替换图文法 | 第48-49页 |
2.4 上下文相关图文法 | 第49-55页 |
2.4.1 LGG形式框架 | 第50-51页 |
2.4.2 RGG形式框架 | 第51-52页 |
2.4.3 SGG形式框架 | 第52-53页 |
2.4.4 形式框架的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2.4.5 上下文相关图文法的应用 | 第54-55页 |
2.5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上下文相关图文法的表达能力分析 | 第57-82页 |
3.1 上下文相关图文法 | 第57-63页 |
3.1.1 上下文相关图文法形式框架 | 第58-62页 |
3.1.2 形式框架的产生式特征比较 | 第62-63页 |
3.2 表达能力分析与比较 | 第63-79页 |
3.2.1 LGG与RGG表达能力比较 | 第65-71页 |
3.2.2 RGG与CAGG表达能力比较 | 第71-73页 |
3.2.3 RGG与EGG表达能力比较 | 第73-76页 |
3.2.4 LGG与EGG表达能力比较 | 第76-78页 |
3.2.5 表达能力综合分析 | 第78-79页 |
3.3 相关工作 | 第79-80页 |
3.4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隐式上下文相关图文法的上下文计算 | 第82-114页 |
4.1 基本概念与记号 | 第83-85页 |
4.2 偏前驱与全前驱关系 | 第85-93页 |
4.2.1 偏前驱关系 | 第86-88页 |
4.2.2 全前驱关系 | 第88-93页 |
4.3 产生式的上下文 | 第93-104页 |
4.3.1 上下文定义 | 第93-97页 |
4.3.2 上下文特征 | 第97-99页 |
4.3.3 上下文实例化 | 第99-103页 |
4.3.4 上下文与上下文实例之间关系讨论 | 第103-104页 |
4.4 上下文计算 | 第104-110页 |
4.5 上下文应用 | 第110-112页 |
4.5.1 图文法理解与设计 | 第111-112页 |
4.6 相关工作 | 第112-113页 |
4.7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上下文相关图文法语法分析算法的改进 | 第114-132页 |
5.1 基于扩充形式框架的合流图文法转换方法 | 第114-122页 |
5.1.1 非合流产生式对分析 | 第115页 |
5.1.2 扩充的RGG形式框架 | 第115-117页 |
5.1.3 转换算法 | 第117-119页 |
5.1.4 案例分析 | 第119-121页 |
5.1.5 讨论 | 第121-122页 |
5.2 基于产生式上下文的合流图文法转换方法 | 第122-128页 |
5.2.1 算法框架 | 第122-123页 |
5.2.2 上下文裁剪 | 第123-124页 |
5.2.3 算法正确性 | 第124-125页 |
5.2.4 案例分析 | 第125-128页 |
5.3 基于上下文匹配的语法分析算法改进方法 | 第128-130页 |
5.4 相关工作 | 第130-131页 |
5.5 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六章 并行性分析的图文法方法 | 第132-144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132-133页 |
6.2 并行编程图语言GPPL | 第133-137页 |
6.3 GPPL图的并行性分析 | 第137-140页 |
6.3.1 路径标记 | 第137-139页 |
6.3.2 并行性挖掘 | 第139-140页 |
6.4 案例分析 | 第140-141页 |
6.5 相关工作 | 第141-142页 |
6.6 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七章 上下文相关图文法支撑系统 | 第144-155页 |
7.1 系统概要 | 第144-146页 |
7.2 图文法编辑模块 | 第146-150页 |
7.2.1 图文法编辑 | 第147-148页 |
7.2.2 语法正确性检查 | 第148-149页 |
7.2.3 图文法与主图存储 | 第149-150页 |
7.3 语法分析模块 | 第150-152页 |
7.4 上下文计算模块 | 第152-153页 |
7.5 GPPL图的定义与语法分析 | 第153-154页 |
7.6 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5-158页 |
8.1 工作总结 | 第155-156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56-15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与已投论文列表 | 第158-15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研项目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