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稀有糖概述 | 第8页 |
1.2 D-阿洛酮糖概述 | 第8-11页 |
1.2.1 D-阿洛酮糖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8-9页 |
1.2.2 D-阿洛酮糖的代谢特性及生理功能 | 第9-10页 |
1.2.3 D-阿洛酮糖在食品体系中的应用 | 第10页 |
1.2.4 D-阿洛酮糖的制备 | 第10-11页 |
1.3 D-塔格糖 3-差向异构酶家族酶的概述 | 第11-13页 |
1.3.1 DTEase家族酶的简介 | 第11页 |
1.3.2 DTEase家族酶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3 DTEase家族酶的酶学性质 | 第12-13页 |
1.3.4 DTEase家族酶的蛋白结构及分子改造 | 第13页 |
1.4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 第13-14页 |
1.4.1 食品级表达系统 | 第13-14页 |
1.4.2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 第14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25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6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16页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6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6页 |
2.2 培养基与试剂的配制 | 第16-18页 |
2.2.1 微生物的培养 | 第16-17页 |
2.2.2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17-1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8-25页 |
2.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18-19页 |
2.3.2 PCR扩增产物检测 | 第19页 |
2.3.3 克隆载体pMD19-T-P43-dpe的构建 | 第19-20页 |
2.3.4 感受态细胞制备和转化 | 第20页 |
2.3.5 目的基因序列测定 | 第20-21页 |
2.3.6 克隆载体pMD19-T-P43-dpe的双酶切和目的基因片段的回收 | 第21页 |
2.3.7 双启动子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1页 |
2.3.8 枯草芽孢杆菌重组菌的构建及筛选 | 第21页 |
2.3.9 目的蛋白表达及其分离纯化 | 第21-22页 |
2.3.10 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 | 第22页 |
2.3.11 酶活的测定及产物D-阿洛酮糖的鉴定 | 第22-23页 |
2.3.12 重组酶Cb-DPEase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23页 |
2.3.13 发酵产Cb-DPEase条件的优化 | 第23-24页 |
2.3.14 重组质粒的稳定性的测定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5-47页 |
3.1 DPEase酶基因的克隆及P43- dpe的扩增 | 第25-26页 |
3.2 克隆载体pMD19-T-P43-dpe的构建 | 第26-27页 |
3.3 重组DPEase基因的测序 | 第27页 |
3.4 双启动子表达载体pMA5-P43-Cb-dpe的构建 | 第27-29页 |
3.5 重组菌株的发酵情况比较 | 第29-30页 |
3.6 重组酶Cb-DPEase的分离纯化和产物鉴定 | 第30-31页 |
3.6.1 重组酶Cb-DPEase的分离纯化 | 第30页 |
3.6.2 产物D-阿洛酮糖的鉴定 | 第30-31页 |
3.7 重组酶Cb-DPEase的酶学性质 | 第31-36页 |
3.7.1 重组酶Cb-DPEase的最适反应温度及其稳定性 | 第31-32页 |
3.7.2 重组酶Cb-DPEase的最适反应pH及其稳定性 | 第32-34页 |
3.7.3 不同金属离子和金属离子浓度对Cb-DPEase酶活的影响 | 第34-35页 |
3.7.4 重组酶Cb-DPEase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35-36页 |
3.8 Cb-DPEase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6-44页 |
3.8.1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6-37页 |
3.8.2 培养基组分对发酵产Cb-DPEase的影响 | 第37-41页 |
3.8.3 发酵条件对发酵产Cb-DPEase的影响 | 第41-44页 |
3.8.4 发酵过程曲线 | 第44页 |
3.9 重组质粒的稳定性 | 第44-47页 |
3.9.1 重组质粒的分离稳定性 | 第44-45页 |
3.9.2 重组质粒的结构稳定性 | 第45-47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展望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