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涵分析 | 第18-25页 |
一、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内涵 | 第18-20页 |
(一) 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含义 | 第18-19页 |
(二) 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表现 | 第19-20页 |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 第20-25页 |
(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与内容 | 第20-23页 |
(二)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含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挑战 | 第25-41页 |
一、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高校教师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一) 影响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 | 第25-26页 |
(二) 影响高校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 | 第26页 |
(三) 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 第26-27页 |
二、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状态的影响 | 第27-34页 |
(一) 社会思潮多元化扰乱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认知 | 第27-29页 |
(二) 社会思潮多元化冲击大学生的民族价值观 | 第29-31页 |
(三) 社会思潮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 第31-34页 |
三、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的新要求 | 第34-38页 |
(一)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内容时代性的要求 | 第35-36页 |
(二)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途径广泛性的要求 | 第36-37页 |
(三)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法创新性的要求 | 第37-38页 |
四、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38-41页 |
(一) 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 | 第38-39页 |
(二) 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校园环境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对策探讨 | 第41-66页 |
一、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 第41-42页 |
(一) 明确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对高校的意义 | 第41-42页 |
(二) 明确高校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42页 |
(三) 建立健全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机制 | 第42页 |
二、提高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队伍素质 | 第42-45页 |
(一) 提高民族精神培育队伍道德素质 | 第43页 |
(二) 提高民族精神培育队伍文化素质 | 第43-44页 |
(三) 提高民族精神培育队伍教学技能 | 第44-45页 |
三、明确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 第45-48页 |
(一)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 第45-46页 |
(二) 以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 | 第46-47页 |
(三) 以社会责任感培育为支撑 | 第47-48页 |
四、拓展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 | 第48-53页 |
(一)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48-49页 |
(二) 发挥讲座、论坛的第二课堂功能 | 第49-50页 |
(三) 发挥网络的信息传播与引导功能 | 第50-52页 |
(四) 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 | 第52-53页 |
五、探索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方法 | 第53-59页 |
(一) 比较教育法 | 第53-54页 |
(二) 活动教学法 | 第54-55页 |
(三) 社会实践法 | 第55-57页 |
(四) 榜样示范法 | 第57-59页 |
六、优化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环境 | 第59-66页 |
(一)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 第59-62页 |
(二) 优化社会环境 | 第62-64页 |
(三) 引导家庭教育环境建设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