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5页 |
前言 | 第15-21页 |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5-17页 |
(一)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中药研究 | 第15-16页 |
(二)生物体生理状态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第16-17页 |
(三)基于疾病模型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7页 |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研究 | 第17-18页 |
(一)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复方研究 | 第18页 |
三、茵陈蒿汤的研究基础 | 第18-20页 |
四、课题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20-21页 |
(一)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页 |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茵陈蒿汤化学物质组研究 | 第21-40页 |
一、引言 | 第21页 |
二、仪器与试药 | 第21-22页 |
(一)仪器 | 第21页 |
(二)试药 | 第21-22页 |
三、方法与结果 | 第22-38页 |
(一)分析条件 | 第22页 |
(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2-23页 |
(三)茵陈蒿汤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 第23页 |
(四)UHPLC-Q-TOF/MS对茵陈蒿汤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鉴别 . | 第23-38页 |
四、讨论 | 第38页 |
(一)流动相的选择 | 第38页 |
(二)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38页 |
(三)同分异构体的区分 | 第38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二章 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40-49页 |
一、引言 | 第40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一)构建小分子化合物结构数据库及分子对接 | 第40页 |
(二)“成分-靶标”网络构建与分析 | 第40-41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一)茵陈蒿汤代表性成分的筛选 | 第41-42页 |
(二)茵陈蒿汤小分子靶标的虚拟对接 | 第42-44页 |
(三)茵陈蒿汤“成分-靶标”网络构建 | 第44-45页 |
(四)茵陈蒿汤“成分-靶标”网络分析 | 第45-46页 |
(五)茵陈蒿汤保肝机制探讨 | 第46-48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RP-HPLC法测定茵陈蒿汤中14种成分的含量 | 第49-60页 |
一、引言 | 第49-50页 |
二、仪器与试药 | 第50-52页 |
(一)仪器 | 第50-51页 |
(二)试药 | 第51-52页 |
三、方法与结果 | 第52-59页 |
(一)分析条件 | 第52页 |
(二)溶液的制备 | 第52-53页 |
(三)方法学考察 | 第53-59页 |
四、讨论 | 第59页 |
(一)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59页 |
(二)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59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正常和肝损伤状态下茵陈蒿汤中8种活性成分的药动学比较研究 | 第60-79页 |
一、引言 | 第60-61页 |
二、仪器与试药 | 第61-62页 |
(一)仪器 | 第61页 |
(二)试药 | 第61-62页 |
三、方法与结果 | 第62-76页 |
(一)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二)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第63页 |
(三)空白血浆样品的制备 | 第63页 |
(四)标准系列模拟血浆样品的制备 | 第63-64页 |
(五)质控样品的制备 | 第64-65页 |
(六)灌胃药材溶液的制备 | 第65页 |
(七)实验动物分组及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 | 第65-66页 |
(八)大鼠血浆样品收集 | 第66-67页 |
(九)血浆样品前处理 | 第67页 |
(十)方法学验证 | 第67-73页 |
(十一)数据处理 | 第73-76页 |
四、讨论 | 第76-78页 |
(一)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76页 |
(二)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76页 |
(三)药代动力学特征改变的机制探讨 | 第76-78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5页 |
综述 | 第9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