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区水化学特征及水源判别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5页 |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 技术路线与主要工作量 | 第16-19页 |
| 1.4.1 调研阶段 | 第16页 |
| 1.4.2 采样阶段 | 第16页 |
| 1.4.3 测试分析阶段 | 第16-17页 |
| 1.4.4 模型建立 | 第17-19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5页 |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 2.1.1 区域地理 | 第19页 |
| 2.1.2 区域地层 | 第19-20页 |
| 2.1.3 区域构造 | 第20-21页 |
| 2.2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 第21-25页 |
| 2.2.1 矿区含水层概况 | 第21-22页 |
| 2.2.2 控水构造带 | 第22-24页 |
| 2.2.3 矿区灰岩水位动态及补给排泄渗流条件 | 第24-25页 |
| 3 主要矿井常规水化学分析 | 第25-47页 |
| 3.1 谢—矿井常规水化学分析 | 第26-30页 |
| 3.1.1 谢—矿井常规水化学离子组成 | 第27-28页 |
| 3.1.2 谢—矿井常规水化学离子分析 | 第28-30页 |
| 3.2 新庄孜矿井常规水化学分析 | 第30-37页 |
| 3.2.1 新庄孜矿井常规水化学离子组成 | 第33-35页 |
| 3.2.2 新庄孜矿井常规水化学离子分析 | 第35-37页 |
| 3.3 李嘴孜矿井常规水化学分析 | 第37-47页 |
| 3.3.1 李嘴孜矿井常规水化学离子组成 | 第40-43页 |
| 3.3.2 李嘴孜矿井常规水化学离子分析 | 第43-47页 |
| 4 淮南矿区主要含水层水化学特征 | 第47-61页 |
| 4.1 淮南矿区主要含水层水化学成分 | 第47-49页 |
| 4.2 地下水成因的化学元素间比例系数法 | 第49-57页 |
| 4.3 矿区岩溶水化学成分形成水质模型 | 第57-58页 |
| 4.4 淮南矿区常规水化学总体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 4.5 小结 | 第59-61页 |
| 5 水源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61-75页 |
| 5.1 单一水源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61-71页 |
| 5.1.1 Bayes判别模型 | 第64-67页 |
| 5.1.2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67-71页 |
| 5.2 综合水源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71-73页 |
| 5.3 小结 | 第73-75页 |
| 6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75-77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 6.2 创新点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 第83-85页 |
| 附表 | 第85-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