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一、概述 | 第13-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括 | 第13页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第13-14页 |
3. 中药离子导入 | 第14页 |
4. 电子灸治疗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中药离子导入联合电子灸治疗方案的制定 | 第16-19页 |
(一) 文献查证 | 第16页 |
(二) 自拟中药离子导入联合电子灸治疗方案 | 第16页 |
(三) 专家咨询 | 第16页 |
(四) 预试验,形成终稿 | 第16-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7页 |
(一) 研究类型 | 第19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1.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20页 |
4. 样本量的确定 | 第20-21页 |
5. 抽样与分组方法 | 第21页 |
(三) 研究内容与干预方法 | 第21-23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2. 治疗仪器 | 第21-22页 |
3. 治疗前评估 | 第22页 |
4. 干预方法 | 第22-23页 |
5. 治疗时间与观察周期 | 第23页 |
(四) 评价标准 | 第23-24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3页 |
2.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法 | 第23页 |
3. JOA下腰痛评分法 | 第23-24页 |
4. 临床疗效评价 | 第24页 |
5. 安全性评价 | 第24页 |
(五)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4页 |
(六)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第24-25页 |
(七)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八) 伦理考虑 | 第25-26页 |
(九) 质量控制 | 第26-27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27-34页 |
(一) 病例基本数据 | 第27-28页 |
1. 三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第27页 |
2. 三组患者性别比例比较 | 第27-28页 |
3. 三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第28页 |
4. 三组患者治疗前VAS平均积分比较 | 第28页 |
5. 三组患者治疗前JOA平均积分比较 | 第28页 |
(二) 治疗效果评价 | 第28-34页 |
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平均积分比较 | 第28-29页 |
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JOA平均积分比较 | 第29-31页 |
3.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31页 |
4. 安全性检测 | 第31-33页 |
5. 脱落病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33-34页 |
五、分析与讨论 | 第34-40页 |
(一) 研究结果 | 第34页 |
(二) 中药离子导入联合电子灸治疗方法探讨 | 第34-38页 |
1. 中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第34-35页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 第35页 |
3.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 第35-37页 |
4. 电子灸疗法 | 第37-38页 |
(三) 研究创新之处 | 第38-39页 |
(四) 问题与展望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表 | 第45-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文献综述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第54-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