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环境中硒的分布 | 第10-13页 |
1.1.1 硒的微生物还原机制 | 第11-12页 |
1.1.2 硒的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12-13页 |
1.2 希瓦氏菌 | 第13-16页 |
1.2.1 希瓦氏菌对硒还原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希瓦氏菌电子传递机制 | 第15-16页 |
1.3 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 | 第19-30页 |
2.1 材料 | 第19-21页 |
2.1.1 主要实验菌株 | 第19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菌株 | 第19-20页 |
2.1.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20页 |
2.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20-21页 |
2.2 方法 | 第21-26页 |
2.2.1 构建内部基因序列缺失的目的基因片段 | 第21-23页 |
2.2.2 酶切DNA片段和载体质粒,构建重组质粒 | 第23-24页 |
2.2.3 重组质粒导入感受态细胞 | 第24-25页 |
2.2.4 连接希瓦氏菌和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 第25-26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26-29页 |
2.3.1 引物设计 | 第26页 |
2.3.2 融合PCR | 第26-27页 |
2.3.3 构建重组质粒 | 第27-28页 |
2.3.4 一次、二次筛选获得突变株 | 第28-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电子穿梭体存在时不同突变株对硒还原的影响 | 第30-42页 |
3.1 材料 | 第30-31页 |
3.1.1 菌株和试剂 | 第30-31页 |
3.2 方法 | 第31-32页 |
3.2.1 微生物的培养 | 第31页 |
3.2.2 亚硒酸盐的测定 | 第31页 |
3.2.3 硒还原过程性质的确定 | 第31-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3.3.1 希瓦氏菌还原亚硒酸盐过程的性质确定 | 第32页 |
3.3.2 电子穿梭体存在时硒还原实验中浓度的确定 | 第32-34页 |
3.3.3 电子穿梭体存在时riboflavin对硒还原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4 硒还原过程中胞外c类型细胞色素的作用 | 第35-36页 |
3.3.5 电子穿梭体在延胡索酸盐突变株的硒还原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3.3.6 电子穿梭体在硝酸盐抑制亚硒酸盐过程中的作用 | 第37-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3.4.1 S.oneidensis MR-1在低浓度时还原亚硒酸盐的问题 | 第39-40页 |
3.4.2 电子穿梭体发生还原的位置 | 第40页 |
3.4.3 AQDS的毒性对硒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硒纳米颗粒的表征和分析 | 第42-51页 |
4.1 材料 | 第42-43页 |
4.1.1 菌株和试剂 | 第42-43页 |
4.1.2 仪器 | 第43页 |
4.2 方法 | 第43-45页 |
4.2.1 生物硒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3页 |
4.2.2 生物硒纳米颗粒的提取与纯化 | 第43-44页 |
4.2.3 生物硒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44页 |
4.2.4 纳米颗粒中硒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4.3.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表征 | 第45-46页 |
4.3.2 X射线能量色散分析谱仪的表征 | 第46-47页 |
4.3.3 X射线衍射仪的表征 | 第47-48页 |
4.3.4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4.4 讨论 | 第49-50页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1-5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5.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