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学术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2 抗战以前我国的汽车工业 | 第13-17页 |
2.1 汽车和汽车运输业的出现 | 第13-14页 |
2.2 战前国产自制汽车及其效果 | 第14-16页 |
2.3 抗战以前建立汽车工业的构想 | 第16-17页 |
3 抗战时期汽车工业的内迁及其在大后方的发展 | 第17-35页 |
3.1 中央机器厂的内迁及其在大后方的发展 | 第17-22页 |
3.1.1 中央机器厂的内迁 | 第17-18页 |
3.1.2 中央机器厂在大后方的发展 | 第18-22页 |
3.2 西南运输处与昆明汽车修造总厂 | 第22-23页 |
3.2.1 西南运输处的西迁及其在大后方的发展 | 第22页 |
3.2.2 昆明汽车修造总厂的成立 | 第22-23页 |
3.3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的内迁及其在大后方的发展 | 第23-29页 |
3.3.1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的创建 | 第23-24页 |
3.3.2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的内迁 | 第24-25页 |
3.3.3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在大后方的发展 | 第25-29页 |
3.4 新中工程公司的内迁和在大后方的发展 | 第29-32页 |
3.4.1 新中工程公司的创建 | 第29页 |
3.4.2 新中工程公司的内迁 | 第29-30页 |
3.4.3 新中工程公司在大后方的发展 | 第30-32页 |
3.5 西南地区其他汽车工业的发展 | 第32-35页 |
4 大后方汽车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 第35-40页 |
4.1 早期汽车工程人才的培养 | 第35页 |
4.2 战时大后方汽车工程人才的培养 | 第35-40页 |
4.2.1 高校为大后方汽车工业的发展输送人才 | 第35-37页 |
4.2.2 管理机构和汽车制造厂积极培养人才 | 第37-38页 |
4.2.3 国民政府对汽车工程人才的重视 | 第38-40页 |
5 汽车工业的科技进步 | 第40-45页 |
5.1 桐油车 | 第40-42页 |
5.2 木炭车(煤气车) | 第42-43页 |
5.3 酒精车 | 第43-45页 |
6 战时大后方汽车工业的特点、贡献及不足 | 第45-55页 |
6.1 大后方汽车工业发展的特点 | 第45-46页 |
6.2 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 第46-52页 |
6.2.1 促进了大后方的公路建设 | 第46-49页 |
6.2.2 替代能源汽车的成功试制和运用打破了日军的封锁 | 第49-50页 |
6.2.3 汽车运输为战时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提供了保障,支持了抗战事业 | 第50-52页 |
6.3 促进了大后方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基础 | 第52-53页 |
6.4 不足之处 | 第53-55页 |
7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