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重点 | 第14-15页 |
四、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作用关系综述 | 第16-29页 |
第一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关基本概念 | 第16-19页 |
一、城市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二、生态环境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一、复杂系统理论 | 第19页 |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 第19-21页 |
三、城市生命有机体理论 | 第21-22页 |
四、城市新陈代谢理论 | 第22页 |
五、城市健康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六、耦合与脱钩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 第24-29页 |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24-26页 |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第26-28页 |
三、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过程分析 | 第29-70页 |
第一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及其特征 | 第29-32页 |
一、传统农业经济时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作用特征 | 第29-30页 |
二、工业化初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作用特征 | 第30页 |
三、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作用特征 | 第30-31页 |
四、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作用特征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市化演进轨迹及其生态环境响应 | 第32-45页 |
一、工业化萌芽以来城镇化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响应(1860-1948年) | 第32-41页 |
二、工业化波动发展背景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1949-1989年) | 第41-45页 |
第三节 1990年以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过程分析 | 第45-67页 |
一、研究对象、研究模型与指标体系 | 第45-48页 |
二、城市化发展特征分析 | 第48-56页 |
三、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特征分析 | 第56-63页 |
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 第63-67页 |
第四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过程特征总结 | 第67-70页 |
一、殖民背景催生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畸形发展阶段 | 第67-68页 |
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基本协调发展阶段 | 第68页 |
三、城市化迅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作用的不协调性显现 | 第68页 |
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经历向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格局分析 | 第70-98页 |
第一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判别模型 | 第70-74页 |
一、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判别模型 | 第70-71页 |
二、基于弹性指数的判别模型 | 第71-72页 |
三、耦合关系判别指标与数据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格局实证 | 第74-8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74-75页 |
二、城市新陈代谢的结果与分析 | 第75-79页 |
三、城市健康诊断的引入与测度 | 第79-84页 |
四、城市新陈代谢及健康状态的空间格局特征 | 第84-85页 |
第三节 基于脱钩模型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格局实证 | 第85-96页 |
一、研究模型 | 第85-86页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86-93页 |
三、脱钩状态判断 | 第93-96页 |
第四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格局特征总结 | 第96-98页 |
一、城市化发展的高质量进阶及其显著的“群”分布特征 | 第97页 |
二、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呈现沿哈大、滨洲-滨绥的“T”型布局 | 第97页 |
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呈现空间格局不匹配性 | 第97-98页 |
第五章 东北地区城市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机理分析 | 第98-113页 |
第一节 评价模型和检测模型 | 第98-101页 |
一、最小二乘法(OLS)基本估计与相关检验 | 第98-100页 |
二、面板数据的估计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因子判断 | 第101-106页 |
一、城市健康的影响因子判断 | 第101-102页 |
二、城市脱钩状态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102-106页 |
第三节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 | 第106-113页 |
一、影响因素作用梳理 | 第106-108页 |
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作用机理构建 | 第108-11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113-114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后记 | 第124-12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