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校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吉林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1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7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1页 |
1.5.1 海绵城市概念 | 第28页 |
1.5.2 生态校园概念 | 第28-29页 |
1.5.3 海绵校园概念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与研究思路 | 第31-41页 |
2.1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 | 第31-36页 |
2.1.1 最佳管理措施 | 第31-32页 |
2.1.2 低影响开发技术 | 第32页 |
2.1.3 水敏性城市设计 | 第32-34页 |
2.1.4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体系 | 第34页 |
2.1.5 绿色基础设施 | 第34-35页 |
2.1.6 海绵城市与相关理论借鉴 | 第35-36页 |
2.2 理论体系建立与技术思路形成 | 第36-39页 |
2.2.1 结合雨水管理的海绵校园规划概念 | 第36-38页 |
2.2.2 模拟辅助技术构成 | 第38-39页 |
2.3 海绵校园研究的技术思路构建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海绵校园规划的设计体系 | 第41-64页 |
3.1 海绵校园规划的设计体系框架 | 第41-44页 |
3.1.1 设计思路 | 第42页 |
3.1.2 设计目标 | 第42-44页 |
3.2 水文条件分析 | 第44-47页 |
3.2.1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 第44-46页 |
3.2.2 降雨条件分析 | 第46-47页 |
3.3 海绵空间与传统功能空间的耦合分析 | 第47-49页 |
3.3.1 海绵校园空间属性的建立 | 第47-48页 |
3.3.2 海绵空间与传统功能空间的耦合分析 | 第48-49页 |
3.4 海绵校园规划的设计模拟与过程分析 | 第49-56页 |
3.4.1 规划前端评价 | 第49-53页 |
3.4.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3.5 海绵校园规划的空间格局构建 | 第56-63页 |
3.5.1 海绵校园功能结构分区 | 第57页 |
3.5.2 海绵校园水文模拟分析 | 第57-62页 |
3.5.3 海绵校园水文模拟评价 | 第62-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应对海绵城市的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 第64-78页 |
4.1 海绵空间优化设计方法 | 第64-67页 |
4.1.1 海绵空间优化设计思路 | 第64-65页 |
4.1.2 海绵空间要素 | 第65-66页 |
4.1.3 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 第66-67页 |
4.2 海绵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第67-74页 |
4.2.1 生活区用地优化设计策略 | 第67-69页 |
4.2.2 教学区用地优化设计策略 | 第69-71页 |
4.2.3 体育活动区用地优化设计策略 | 第71-73页 |
4.2.4 停车场用地优化设计策略 | 第73-74页 |
4.3 雨水资源化利用策略 | 第74-77页 |
4.3.1 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分区策略 | 第74页 |
4.3.2 雨水资源化利用策略 | 第74-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