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文献综述法 | 第11页 |
(二) 参与式观察法 | 第11页 |
(三) 问卷调查分析法 | 第11页 |
(四) 访谈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 第12-17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 社区 | 第12-13页 |
(二) 社会组织 | 第13页 |
(三) 社会工作者 | 第13-14页 |
(四) 三社联动 | 第14页 |
二、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一) 国外研究趋势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研究趋势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泰西村"三社"基本概况及各自角色分析 | 第17-26页 |
一、泰西村基本概况 | 第17-18页 |
(一)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二) 人口构成 | 第17页 |
(三) 经济状况 | 第17页 |
(四) 村委会在"三社联动"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 第17-18页 |
二、社会组织基本发展情况 | 第18-24页 |
(一) 泰西村内源生成社会组织 | 第18-19页 |
(二) 泰西村外发式生成社会组织 | 第19-24页 |
(三) 社会组织在"三社联动"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 第24页 |
三、社区社会工作者基本概况 | 第24-26页 |
(一) 泰西村社会工作者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二) 社会工作者在"三社联动"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泰西村"三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模式及其运作 | 第26-47页 |
一、"三社联动"机制在泰西村内运行的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一) "三社联动"机制的认知度 | 第26-27页 |
(二) "三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 | 第27-28页 |
二、村民需求分析调查 | 第28-40页 |
(一)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二) 公共管理需求 | 第29-33页 |
(三) 村民公共服务需求 | 第33-38页 |
(四) 问卷分析总结 | 第38-40页 |
三、社区发展实例 | 第40-45页 |
(一) 村委会——"百日行动"解决环境卫生问题 | 第40-41页 |
(二) 社会组织、社工——"七彩夏日爱心暑托班活动" | 第41-45页 |
四、总结泰西村社区治理模式 | 第45页 |
五、"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的意义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三社联动"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52页 |
一、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一) 政府角色转换不彻底,对农村社区工作干预过多 | 第47-48页 |
(二) 村委会自治能力不强 | 第48页 |
(三) 村民参与意识淡薄 | 第48-49页 |
(四)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 第49-50页 |
(五) 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存在矛盾 | 第50页 |
二、社工机构存在的问题 | 第50页 |
(一) 资金来源单一,对政府过度依赖 | 第50页 |
(二) 机构内部存在人员流失现象 | 第50页 |
(三) 社工机构的公信力不足 | 第50页 |
三、社工问题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完善"三社联动"机制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 | 第52-58页 |
一、权责分明,政社分离 | 第52页 |
二、增强基层民主自治能力 | 第52-54页 |
(一) 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 | 第52-53页 |
(二) 建立奖励与考核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 | 第53-54页 |
三、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 | 第54-56页 |
(一) 构建乡村精英 | 第54-55页 |
(二) 构建农村社区文化 | 第55页 |
(三) 加大宣传力度 | 第55-56页 |
四、加强社会组织以及社工人才的建设 | 第56-58页 |
(一)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 | 第56页 |
(二) 加大社工人才的扶持力度,缓解社工人才流失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