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姬塬油田延9油藏富集规律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0页
    1.1 研究目的、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8页
    1.3 研究内容第8页
    1.4 技术路线第8-9页
    1.5 完成工作量第9-10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0-12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10-11页
    2.2 区域地质特征第11页
    2.3 开发现状第11-12页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2-21页
    3.1 划分原则第12-13页
    3.2 划分方法第13-14页
    3.3 地层划分对比与结果第14-19页
    3.4 延9油藏地层厚度平面展布特征第19页
    3.5 延9构造特征第19-21页
第四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第21-34页
    4.1 研究区物源分析第21页
    4.2 研究区沉积相研究第21-26页
        4.2.1 相标志第22页
        4.2.2 沉积构造标志第22-24页
        4.2.3 粒度分布及曲线特征第24-26页
        4.2.4 测井相标志第26页
    4.3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26页
    4.4 单井相分析第26-29页
    4.5 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第29-31页
    4.6 延9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第31-34页
        4.6.1 延9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第31-32页
        4.6.2 延9砂体平面展布特征第32-34页
第五章 储层特征分析第34-46页
    5.1 岩石学特征第34-35页
        5.1.1 岩性特征第34-35页
        5.1.2 填隙物及胶结物第35页
    5.2 储层四性特征第35-39页
        5.2.1 泥质含量第35-36页
        5.2.2 物性关系第36-38页
        5.2.3 含油性第38页
        5.2.4 电性特征第38-39页
    5.3 孔隙特征第39-42页
        5.3.1 成岩作用第39-40页
        5.3.2 孔隙类型特征第40-41页
        5.3.3 孔隙结构特征第41-42页
    5.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第42-46页
        5.4.1 层内非均质性第43页
        5.4.2 层间非均质性第43-44页
        5.4.3 平面非均质性第44-46页
第六章 延9油藏成藏及富集规律研究第46-61页
    6.1 延9油藏成藏地质特征第46-47页
        6.1.1 成藏基本特点第46页
        6.1.2 储层流体性质第46页
        6.1.3 油藏类型分析第46-47页
    6.2 古地貌恢复与分析第47-54页
        6.2.1 古地貌恢复的方法第48-50页
        6.2.2 古地貌研究思路第50-51页
        6.2.3 古地貌单元的确定第51-52页
        6.2.4 古地貌单元的划分第52-53页
        6.2.5 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特征第53-54页
    6.3 古地貌对延9油藏的控制作用第54-61页
        6.3.1 古地貌对延9油藏油气运移的影响第54-56页
        6.3.2 古地貌对延9油藏沉积相与地层厚度的控制第56-58页
        6.3.3 古地貌对延9油藏顶面构造的影响第58-59页
        6.3.4 古地貌对延9油藏保存条件的影响第59-60页
        6.3.5 古地貌控制了延9油藏构造及沉积相的有机配置第60-61页
第七章 延9油藏富集区的预测第61-67页
    7.1 预测依据第61-63页
    7.2 富集区预测第63-67页
结论与认识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混沌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生产井电磁测井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