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3.1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LCA)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2 建筑环境成本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3 碳会计与碳成本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3.4 综合评述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25-2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2 建筑生命周期碳成本计算的理论基础 | 第29-45页 |
2.1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 | 第29-31页 |
2.1.1 计算原则 | 第29-30页 |
2.1.2 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2.2 碳成本理论 | 第31-36页 |
2.2.1 碳成本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2.2.2 碳成本的意义与内涵 | 第32-33页 |
2.2.3 碳成本与碳会计 | 第33-34页 |
2.2.4 LIME方法与碳排放环境损害成本 | 第34-35页 |
2.2.5 建筑碳成本 | 第35-36页 |
2.3 碳交易与碳税 | 第36-45页 |
2.3.1 碳交易的发展 | 第36-38页 |
2.3.2 碳交易体系下的碳减排 | 第38-39页 |
2.3.3 碳税的发展 | 第39-42页 |
2.3.4 碳税体系下的碳减排 | 第42-45页 |
3 建筑生命周期碳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 第45-70页 |
3.1 建筑生命周期碳成本核算框架 | 第45-48页 |
3.1.1 核算范围 | 第45-46页 |
3.1.2 核算目标 | 第46页 |
3.1.3 核算方法与步骤 | 第46-48页 |
3.1.4 碳成本承担主体 | 第48页 |
3.2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8-56页 |
3.2.1 设计阶段 | 第49-51页 |
3.2.2 建材生产和运输阶段 | 第51-52页 |
3.2.3 施工建造阶段 | 第52-54页 |
3.2.4 运营阶段 | 第54-55页 |
3.2.5 拆除和回收阶段 | 第55-56页 |
3.3 基于我国碳交易体系的碳成本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6-62页 |
3.3.1 我国的碳交易体系 | 第56-58页 |
3.3.2 基于我国碳交易体系的碳成本计算模型设计 | 第58-62页 |
3.4 基于碳税体系的碳成本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2-66页 |
3.4.1 我国建筑业碳税体系的设计 | 第62-65页 |
3.4.2 基于碳税体系的碳成本计算模型设计 | 第65-66页 |
3.5 建筑生命周期碳成本的碳会计账务处理 | 第66-70页 |
3.5.1 基于我国碳交易体系的碳会计账务处理 | 第66-68页 |
3.5.2 基于碳税体系的碳会计账务处理 | 第68-70页 |
4 案例研究 | 第70-95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70页 |
4.2 项目的生命周期碳排放 | 第70-74页 |
4.2.1 范围与目标的确定 | 第70-71页 |
4.2.2 碳排放计算 | 第71-74页 |
4.3 项目的生命周期碳成本 | 第74-80页 |
4.3.1 基于我国碳交易体系的碳成本计算 | 第74-77页 |
4.3.2 基于碳税体系的碳成本计算 | 第77-78页 |
4.3.3 基于LIME方法的碳排放环境损害成本计算 | 第78-80页 |
4.4 不同体系下碳成本的对比分析 | 第80-90页 |
4.4.1 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成本对比分析 | 第80-82页 |
4.4.2 不同体系下碳成本的优化选择 | 第82-84页 |
4.4.3 不同体系下碳成本的会计记录 | 第84-88页 |
4.4.4 碳成本与碳排放环境损害成本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4.5 建筑企业的碳成本控制 | 第90-95页 |
4.5.1 建筑企业碳成本控制的意义 | 第90页 |
4.5.2 建筑企业碳成本控制的途径 | 第90-9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5.1 结论 | 第95-96页 |
5.2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作者简历 | 第101-10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