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1.1 问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和研究创新点 | 第16-18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16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基本理论 | 第18-28页 |
2.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 第18-21页 |
2.1.1 基本内涵 | 第18-19页 |
2.1.2 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2.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产生条件 | 第21-23页 |
2.2.1 时代背景 | 第21页 |
2.2.2 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2.2.3 实践基础 | 第23页 |
2.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 | 第23-28页 |
2.3.1 萌芽时期 | 第24-25页 |
2.3.2 基本形成时期 | 第25-26页 |
2.3.3 发展完善时期 | 第26-28页 |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第28-37页 |
3.1 一切从实际出发 | 第28-30页 |
3.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最大的实际 | 第28-29页 |
3.1.2 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从基本国情和革命特点出发 | 第29-30页 |
3.2 矛盾的观点 | 第30-32页 |
3.2.1 中俄革命道路的特殊性 | 第30-31页 |
3.2.2 中国国内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 第31-32页 |
3.3 真理与价值 | 第32-34页 |
3.3.1 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道路的真理性认识和价值需要 | 第32-33页 |
3.3.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革命真理与革命价值的统一 | 第33-34页 |
3.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第34-37页 |
3.4.1 人民群众是革命的根本依靠力量 | 第34-35页 |
3.4.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第35-37页 |
第四章“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蕴含的原理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 第37-47页 |
4.1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正确的国情观 | 第37-39页 |
4.1.1 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第37-38页 |
4.1.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 第38-39页 |
4.2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坚持客观的矛盾观 | 第39-42页 |
4.2.1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依然没有变 | 第40页 |
4.2.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 第40-42页 |
4.3 遵循规律性与目的性,坚持科学的真理观和价值观 | 第42-44页 |
4.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过程 | 第42-43页 |
4.3.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 第43-44页 |
4.4 把握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基本特点,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观 | 第44-47页 |
4.4.1 人民群众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靠力量 | 第44-45页 |
4.4.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